心系一粒种 情牵农业“芯”——记“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富国
“白银市劳动模范”“甘肃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首届甘肃省企业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达人”;获全省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三等奖2项,白银市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主持实施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5项,选育玉米新品种19个……一串串耀眼的荣誉,勾勒出了亚盛农业研究院副院长、亚盛种业集团种子研究院院长、高级农艺师郑富国深耕育种领域的坚实足迹。
身体力行 驻立一线
郑富国来自农村,2010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经同学介绍来到了甘肃农垦条山农场。当得知甘肃农垦传承于军垦,是全省最大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地理版图更是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农业产业链完善,科学技术先进,企业文化内涵丰富,正是无数学农人施展才华的舞台时,他内心非常激动,当时就立志要在农垦这片热土上扎根成长,在广袤的田野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入职实习期结束后,他选择到甘肃农垦良种公司工作。良种公司是一家集科研、育种、扩繁、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化玉米种子生产企业,也是当时省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化种子生产企业,但受制于自有品种少、科研实力跟不上,公司主要以代繁生产为主,核心竞争力不足。郑富国深刻认识到,企业要发展,种业就要自立自强,没有自己的品种,就要被别人“卡脖子”。10余年来,他一直深耕制种赛道,在玉米育种工作中勤奋钻研,忘我工作,一年四季辗转在甘肃、海南育种基地,像候鸟一样迁徙,只为他心中的育种梦、品牌梦。
行胜于言、事成于实。作为公司科研负责人,郑富国坚持身体力行。为了不耽搁育种工作,他始终坚守一线,最长连续5个春节都在南繁基地度过。每每想起千里之外的父母和妻女,这个坚强的男人也曾悄然落泪。但是多年来,他从未抱怨,连续多个玉米新品种的审定为他的付出给予了回报,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商机。
勇于创新 成果斐然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郑富国能吃苦、善思考、头脑灵活,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比较快。“品种选育的过程相当于一场选美比赛。”他经常说,亲本选育是海选,测配环节是复赛,最后参加决赛的更是寥寥无几。“要从成千上万株植株中挑选出‘冠军’,不仅需要我们具备专业技术和经验,还需要充足的耐心和‘火眼金睛’。”
秧苗的茁壮成长,一个个新品种的诞生,是他工作的最大动力。“干我们这行,要对农业情有独钟,要耐得住寂寞。我们一年要经历‘两个夏天’,甘肃海南两头跑,实质上是追求高温的过程。”
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确定了“稳定西北、挺进黄淮、发展华北、拓展西南”的育种目标,在“自主选育、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育种体系,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层次合作,构建研发创新共享平台,形成了覆盖国家玉米主产区的“一院五室七站”式研发格局和测试网络体系,打造了“垦玉”“中垦玉”“黄羊”“亚盛”4个高辨识度优秀种子品牌。
在外源种质资源利用和本土化地方种质资源创新等方面,郑富国注重研发创新共享平台利用,先后参加了3个国家联合体和5个省级联合体,加入中垦种业联盟,与联盟成员单位协作攻关玉米新品种,与多家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模式共同培育开发玉米新品种12个,加快了玉米新品种审定步伐保障了市场后续品种资源。
行稳致远 未来可期
种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近年来,亚盛农业研究院深度融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和甘肃省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战略部署,于2020年整合垦区资源成立亚盛种业集团,种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公司的重视,让郑富国非常振奋,也让他对科研方向和目标有了新的期许。2023年,是他从事玉米育种工作的第13个年头,也是他事业迎来转折,再攀高峰的一年,他被提拔为亚盛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兼任种业集团种子研究院院长,开始在更高平台上施展才华。
虽已成为员工眼中的领导,但身为育种人的他,有一点却从未改变。在公司位于河西走廊的育种基地里,头戴草帽、双脚踩泥、个头高挑、面庞黝黑……不是他还有谁。
作为一名科技带头人,郑富国始终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和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在农垦这块沃土上倾心耕耘、不懈奋斗,努力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来源:甘肃农垦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