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垦人 | 从“土专家”到“多面手”——记甘肃农垦工匠雷晓春
1991年,他从天水农校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小宛农场工作,从一名最基层的农业技术员干起,经过三十多年大漠戈壁风沙雨雪的洗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带头人和业务能手,为小宛农场的发展壮大奉献了自己炽热的青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好评。

田间“土专家”
从“陇上小江南”天水来到茫茫戈壁滩上的小宛农场,初来乍到时巨大的心理落差也曾使雷晓春感到困惑和迷惘,但当他看到老一辈农垦人从不计较得失,一辈子默默无闻地战天斗地、无私奉献时,他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下定决心也要像前辈一样为农垦事业奉献终身。
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雷晓春长期坚持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线,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
他多次带队到新疆进行技术考察,引进了棉花新品种十余个,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次以上,为推动农场棉花产业发展和提质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新陆早8号还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1996-1998年主持的《棉花新品种新陆早7号引进高产栽培项目》累计推广面积五万余亩,新增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获得甘肃农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2008年主持的《棉花新品种引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引进了新陆早33号、石选87和亚棉5号等棉花新品种,获得甘肃农垦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年以来,他主持甘肃农垦科技项目4个,其中《棉花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科技项目通过集团公司验收,累计推广面积6万余亩,新增经济效益3500余万元,该项目获得2025年“甘肃农垦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提高机采棉棉花质量取得了成功经验。
雷晓春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发现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ABT生根粉的试验成功,较好地提高了新植啤酒花苗木的成活率;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优质技术的推广,解决了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和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玉米新品种豫单1851水肥一体化种植示范,解决了本地玉米生长后期高温危害减产的问题;黄腐酸钾水肥一体化种植示范,解决了滴灌作物出苗难的问题;棉花极早熟品种中棉113晚播试验示范,解决了2023年棉花播种期推迟的问题,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和甘肃省农科院有关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善于对生产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总结,参加工作以来,累计发表科技论文14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成为省内对棉花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技术人员之一;主持制定了农场机采棉、小麦、辣椒、玉米栽培技术规程,对促进农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户增产增收起到了较好作用;和业务部门共同编制了《甘肃农垦小宛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农场“十四五”发展明确了科学路径。
雷晓春深知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为更多的管理人员和种植户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他每年都要组织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种植户进行培训,在生产期间经常进行技术指导,三十多年来培养中初级技术人员6名、培训职工群众1.8万人次,使大家熟练掌握了多项实用技术,为提高农场经济效益和种植户经济收入做出了贡献。
练就“多面手”
在从事技术工作的同时,雷晓春还从事企业改革、董事会秘书、法务宣传等多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4年,他负责对农场土地进行清查,查出未入账耕地1.4万亩,负责和双塔灌区管理处进行谈判,收回长期被无偿占用1.1万亩土地的使用权,并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2020年以来负责办理企业改革工作,按期将“甘肃省国营小宛农场”改制为“甘肃农垦小宛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被集团公司考核评估为A级,撰写农场改革发展方面通讯稿2篇,均在《中国农垦》杂志发表;2021年以来担任农场董事会秘书,组织董事会会议30余次,董事会工作2023年被集团公司考核评估为优秀;2023-2024年负责农场法务工作,办理各类诉讼案件16件,胜诉率95%以上,为农场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雷晓春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96-2000年获得甘肃农垦“科技兴垦先进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技工作者”;2020至2023年度农场考核均为优秀,被农场评为“工匠精神奖”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各1次;2022年被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确定为“农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入选集团公司科技专家库和外部董事人才库,并担任甘肃农垦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2025年又被授予“甘肃农垦工匠”荣誉称号。
从田间地头的 “土专家” 到多岗历练的 “多面手”,他的每一项成果都镌刻着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的农垦精神,每一次突破都映照着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实干担当。这份扎根的定力、创新的魄力、奉献的热力,必将激励更多农垦人在新时代的沃野上,续写更多 “瓜果飘香”“粮仓丰盈” 的新篇章,让农垦精神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愈发璀璨。
来源:甘肃农垦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