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盛黄花分公司:田间采收忙 多元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金秋时节,在甘肃河西走廊玉门市的亚盛黄花分公司,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甜菜采收现场的机械轰鸣,到白瓜子晾晒场的颗粒归仓,从科技赋能下的高效种植,到“林草畜”“农文旅”产业的多元布局,这家有着近70年历史的国营农场,通过大力实施“三大一化”(建设大条田、配套大农机、培育大产业和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和“三统一化”(土地统一经营、农资统一经营、农产品统一经营),发展战略,构建起专业化、标准化的产业运营体系,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破局焕新。
甜菜田采收忙:进口品种“种”出稳稳的底气

在甜菜收获现场,青绿的甜菜秧叶被打打秧机收走,露出底下圆实的甜菜头,紧随其后的收获机轰鸣着扎入土层,圆滚滚的甜菜裹着湿泥被翻出,随后转运至卡车,一派高效的秋收图景在开阔的田畴里漫开。
“今年我们种的荷兰LS1216和德国BTS2860两个品种表现特别好,采用‘1420’密植技术和黑膜+苗后化控除草技术,亩保苗7200株,预计亩产可达6吨。”公司科技产业部张月娥蹲下身捧起一颗甜菜,指尖擦过根茎的纹路,笑着说,“我们种植的甜菜糖分达到了20%以上,按照480元/吨的价格销售,亩效益能稳定在800元,通过种植甜菜调整了种植结构,又解决了土传病害问题。”
航拍晾晒场:千亩白瓜子“晒”出金灿灿收益

与甜菜基地的机械轰鸣不同,白瓜子晾晒场多了几分“精细活”。从空中俯瞰,白瓜子晾晒场如同一块块巨大的“金毯”铺展在田野间:数十块标准化晾晒垫上,饱满的白瓜子均匀铺开,在阳光下泛着暖黄光泽,工作人员推着翻晒工具穿梭其间,细密的籽粒随着工具翻动沙沙作响。


“今年种了1094亩白瓜子,有美人甲、光版和大白片三个品种,采用宽窄行播种模式和全程水肥一体化管理,亩保苗2400株,预计亩产160公斤。”张月娥介绍,按照16元/公斤的市场价,亩产值能达到2560元,扣除成本后亩效益960元,比传统作物种植收益提升不少。
科技赋能:为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在亚盛黄花分公司,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公司技术团队成员们,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扎根在田间地头,忙着引进新品种、试验新技术。

据了解,公司累计引种培育适合本地土壤、气候、水资源及机械化程度的作物品种68个,开展食葵、茴香等作物生防、高产试验33项。就拿主导作物食葵来说,通过推广蒙葵33KL品种,采用宽窄行种植和1.38流量滴灌带,实现了亩保苗2000株,实际亩产达230公斤,效益稳定在800元/亩。

如今,走进亚盛黄花分公司的田间,随处可见科技赋能的印记。1.2万亩统一经营的土地实现水肥一体化全覆盖,1700亩智慧农业应用面积里,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水量,病虫害绿色防控设备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以前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智能系统,不仅节水节肥节人工,还能增产增效增质量。”亚盛黄花分公司总经理张永彬介绍,公司还制定了6项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从播种到收获,每个环节都有科学规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多元布局: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做好传统农业种植的同时,亚盛黄花分公司不断拓展产业边界,“林草畜”“农文旅”等产业齐头并进,为公司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林草畜”产业布局上,公司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推进畜牧设施改造、优质苜蓿基地建设等项目,依托5.5万亩林草地资源,打造具有黄花特色的林草畜牧产业。目前,苜蓿种植面积稳定在总播面积的重要位置,不仅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饲料,还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而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赛道上,亚盛黄花分公司正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玉门旅游“新名片”。每年夏季,万亩向日葵、万亩茴香花海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公司以此为契机,依托青山胡杨林、青山水库、汉长城遗址等资源,探索建设万亩花卉制种、万亩黄花菜种植等生产基地,构建“一库一林”旅游发展格局。“未来,我们要打造集旅游观光、渡船垂钓、农耕体验、冬季滑冰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让农业不仅能产出粮食,还能吸引游客、带动增收。”张永彬说。

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产业链,再到多产业融合发展,亚盛黄花分公司正以“破局焕新,重塑黄花”的魄力,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着新的篇章。未来五年,公司将继续聚焦种植结构优化、经营模式转变、科技试验示范等重点工作,力争实现统一经营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职工收入13万元以上的目标,让这片土地焕发更强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谢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