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农场:提高耕地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
—2019年农业生产托管研讨会暨盐碱地改良和绿色防控社会化服务观摩会交流材料
甘肃省国营八一农场 张连忠
农垦集团八一农场董事长张连忠发表《提高耕地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主题演讲
一、基本情况
八一农场于1958年由兰州军区创建,隶属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农场占地面积34万亩,耕地面积13.2万亩。建成滴灌面积12.8万亩,基本实现了以200亩-400亩为单元的大条田。下设两个农业分场,现有职工1055多人。
农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交接绿洲,气候干燥,多风,沙尘危害严重,干旱少雨,年蒸发量2631 mm,年降水量112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4倍。但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较长。≥10℃的年活动积温3147.8℃,年日照时数3014小时,无霜期145天。
土壤类型以草甸盐土和典型盐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质平均含量1.26%;农田盐碱含量较大,PH值≥8,含盐量0.5-2%,肥力状况较差。
农业生产托管研讨会暨盐碱地改良和绿色防控社会化服务观摩会论坛现场
农场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和省农垦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等项目,农场农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和以200亩为单元的大条田占耕地总面积的97﹪,干播湿出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条田为大农机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场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世界先进大型农机具91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4000千瓦,作业范围覆盖耕、种、管、收,饲草产业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主要种植作物为特药、苜蓿、青贮玉米、饲料玉米、籽用葫芦、洋葱、马铃薯等。
二、项目实施情况
省耕管总站站长崔增团观摩现场介绍2019年耕地质量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情况
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耕地质量管理总站的大力支持下,八一农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及盐碱地改良项目,面积2万亩,主要作物为:特药、紫花苜蓿、青贮玉米。总投资550万元,其中财政补贴资金200万元,农场自筹资金350万元。同步开展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改良盐碱地、堆肥还田改良盐碱地、不同土壤调理剂筛选等试验。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采购新型肥料硅谷肥、土壤调理剂。播种前对项目区耕地土壤取样进行化验分析,“技术依托”单位专家组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配方施肥方案。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亩追施硅谷肥,与常规管理相比,亩施用化肥绝对量减少。从化肥绝对量和折纯量来看,实现了化肥施用减量的目标。从目前各类作物长势及紫花苜蓿前期收获的情况看,增效的预期目标可以达到。
张连忠介绍2019年耕地质量提升补贴项目与谷丰源农工场开展“技术依托”情况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项目实施单位不仅要通过应用新型肥料和土壤调理剂、结合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开展节水控盐改良盐碱地,而且要积极探索土肥水社会化服务的“技术依托”模式,通过土壤改良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绿色发展。为此,农场与甘肃谷丰源农化科技有限公司以“技术依托”方式开展技术合作。谷丰源公司专家组以农场土壤检测结果为依据,结合农场供试作物需水需肥规律、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和农场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并落实各类作物田间管理技术规范;制定并落实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改良盐碱地试验方案,设6个处理,供试作物为特药,处理以轮灌组为单元,不设重复,总面积173亩,实收计产;制定并落实堆肥还田改良盐碱地试验方案,安排在农场精准灌溉试验站进行,供试作物为辣椒,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30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制定并落实不同土壤调理剂筛选试验方案,供试作物为玉米,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280平方米。三项试验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田间管理,长势良好。技术依托单位技术专家以盐碱地改良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农场职工进行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职工600多人次。技术依托单位专家组成员在各类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检查作物长势,根据作物长势及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田间管理措施,指导田间生产。在病虫害防治上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统一配制农药、统一机械防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田间管理环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生产托管研讨会暨盐碱地改良和绿色防控社会化服务观摩会现场
三、项目实施效果
2019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的目的是集成推广应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农场通过项目采购的新型肥料有机硅水溶性系列肥料,水溶性好、纯度高、杂质少,具有破解土壤板结、治理盐碱土壤、作物吸收利用率高、不同氮、磷、钾比例的肥料可满足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对各类养分的需求等优点;土壤调理剂可以调解土壤酸碱平衡,为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同时,与滴灌技术结合,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达到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升耕地质量的效果。土肥水社会化服务的“技术依托”模式,解决了农场技术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的现实问题,发挥了企业与职工家庭农场之间联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专家培训,提高了职工依靠科技手段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意识,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使职工切实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为加速实用农业科技推广奠定了群众基础;社会化服务的“技术依托”模式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为增强职工群众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广泛参与性、持续性和责任感,经农场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的主体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方法措施奖惩办法,从政策制度层面强化了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的可持续性。《办法》实施后,结合农场场容场貌整治行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广泛参与废旧地膜、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农田及周边环境明显改善,政策制度执行的效果已初步显现,多措并举为全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起到了保障作用。
四、问题及建议
八一农场是响应当时国家“屯垦戍边”号召,在戈壁荒滩上创建的,土壤类型为草甸盐土和典型盐土,有机质含量低,基础差,加之长期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养分失衡等问题加重,土壤障碍因素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和金昌市政府相关部门一如既往地关注农垦的建设与发展,加大耕地质量提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革命”、村庄规划编制、“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等项目和工作力度。农场继续加大与谷丰源公司全方位、深层次技术合作,开展技术依托模式探索,为今后农场农业发展服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