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打通秸秆利用“最后一公里”
“把秸秆打包卖给养殖场,额外增加了收入,划算得很!”甘肃会宁县韩家集镇苟家岘村种植大户李勇高兴地说。
时下,良谷草、玉米已收割完,但苟家岘村的农民还在田间忙碌。只见秸秆搂草机、秸秆打捆机各司其职、有序作业,被打捆好的圆柱形秸秆裹包在田间整齐排列,卡车、农用车来回穿梭,把秸秆送至各储存点。这不但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还为养殖户降低了牧草储备成本。
近年来,甘肃省持续构建县域秸秆利用长效机制,着力畅通农户、企业、市场良性循环。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稳定在64%以上,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收储运”是推动秸秆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甘肃创新推行“公司+经纪人”“公司+收储运主体”“公司+基地”等集约化收储模式,累计在32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搭建起以利用企业为中心、经纪人和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累计扶持培育秸秆收储主体84家,年收储秸秆能力达到50余万吨。探索出了“玉米机收+整地翻耕+饲料加工”“秸秆换饲料、秸秆换深耕土地”“专业合作社深加工+收储”等一系列成熟模式,有效解决了秸秆从田间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甘肃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秸秆加工厂,工人正在进行玉米和小麦秸秆加工处理作业。据了解,该公司已收购各类秸秆2万多吨,生产加工各类草颗粒近2万吨,带动周边3万亩秸秆综合利用,基本解决了区域内小麦、玉米的秸秆消纳难题。
“农户将农作物秸秆交售给我们,亩均可增收150~180元;我们厂子还吸收附近的农民来务工,一年下来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该公司负责人刘金生介绍说。
甘肃坚持“选优培强、扶大育小”,以科技创新和真金白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部分市县陆续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建且年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的秸秆加工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100万元建设补助。组建成立省级专家指导组,定期赴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开展技术服务,全过程指导市场主体运营;制定出台《秸秆还田技术规程》《马铃薯免膜秸秆覆盖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总结发布“秸秆炭—气—肥联产增效”“秸秆分级全量化利用”等一批主推技术,指导市场主体提升规范技术模式和能力水平。
目前,甘肃全省秸秆利用主体达2600多个,较2019年增加近70%,培育形成以武威市凉州区秸秆清洁供暖、永昌县秸秆饲料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条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秸秆“生态循环链”。
来源:中国农村网综合地方供稿、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整理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