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干旱缺雨,温差较大。地形复杂多变,地域差异较大,土壤类型多。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省内耕地质量不高。耕地质量等级普遍偏低,中低产田占比大,盐碱地治理难度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存在农田污染现象,因此通过运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盐碱地改良等技术提升保护耕地质量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土壤监测体系、 控制污染源头、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防治农田污染现象。
甘肃省耕地质量现状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地域狭长,南北宽530km,东西长1 655km,全省土地总面积45.44万km²。省内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地域 差异性大,土壤类型较多。甘肃省土壤共分37个土类,99个亚类,171个土属,284个土种。甘肃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土壤板结和盐碱化严重,工矿企业和城市周边耕地污染加剧。
图片
(一)地力水平偏低,中低产田比例较大
由于长期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产出、轻投入,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对耕地保护不够,甚至是掠夺式经营, 使耕地超负荷应用,导致耕地地力退化、耕性 变差,质量逐年下降。甘肃省土壤肥力水平整体偏低,耕地地力基础贡献率平均为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近25个百分点;耕地的中低产田数量较大,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土壤养分含量低。马鑫等研究表明甘肃省中低产田面积约为326.67万hm²,约占甘肃省耕地总面积的76.6%。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0g/kg 的面积达到82.5%。王凤娇等对西北五省区耕地质量等级比较表明,甘肃省低等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2.43%,在西北五省区中根据自然质量等级、利用等级和经济等级分布可以得出甘肃省耕地低等较低。甘肃省盐碱耕地面 积较大,近33.33万hm² 左右,占全省耕地总面积537.67万hm2 的6.2%。其中:轻度盐碱耕地14.81万hm²,占盐碱耕地总面积的44%、中度盐碱耕地12.49万hm² ,占盐碱耕地总面积的37%、重度盐碱耕地6.2万hm² ,占盐碱耕地总面积的19%。
(二)土壤退化严重,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受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地表径流枯竭、不合理灌溉的影响,甘肃省土壤退化比较严重。河西及沿黄灌区盐碱地面积为32万hm²左右,分别占二调和统计耕地总面积的6%和9%;土壤盐渍化已造成该区域土地生产能力减退,盐碱地区粮食产量不足当地产量的60%;据测算, 该区域因土地盐渍化损失的粮食每年超过10万t。另外,工业“三废”乱排乱放、农业废弃物乱堆乱用、农药大量残留、化肥过量施用,耕地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内源污染也有加重趋势。
图片
梁琼等通过采集省内1048个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元素铅、镉、铬、砷、汞的测定,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壤样品重金属元素铅、镉、铬、砷、 汞的均值都超过了甘肃省土壤背景值,汞的均值是背景值的4.2倍。李裕等研究表明,甘肃中部地区用污水灌溉和黄河水灌溉的村子,农田土壤存在严重的铅、砷、汞、铜的污染,尤其是污水灌溉的农业土壤中铅、砷、汞、铜含量较高。曹雪敏等研究表明,一般农区和污染区砷、汞、 镉、铬、铅5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已经超过甘肃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表明一般农区中存在铬污染区,且耕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正在慢慢累积。刘白林研究表明白银东大沟流域农业区土壤中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为镉,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作物吸收富集在农产品中逐渐增加, 长期食用可能会对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李思成、赵欣等研究表明,大量的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污的不合理排放,地膜覆盖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一个因素。究其原因多是人类为了自身利益牺牲自然的结果。
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一)提升耕地地力
耕地地力提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近年来, 在全省范围内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肥+新型肥料”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提高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效缓解土壤板结,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等,最终达到提升耕地质量的目的。
图片
1.增施有机肥。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 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增施有机肥。同时引导农民 施用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制造的商品有机肥或堆沤 有机肥,不仅能消纳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也 能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倡导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 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 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 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 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调节土壤C/N以 及作物根系的发育。秸秆还田主要技术有,秸秆 直接还田、秸秆粉碎还田、秸秆、果枝堆沤腐熟 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等。
3.研究盐碱地改良。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北方 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通过多年试验 研究,甘肃省探索出了“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 改良剂+秸秆还田+深松耕”“增施有机肥+施用 土壤改良剂+种植绿肥+深松耕”和“冬泡地+暗 管排碱+铺沙压碱+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 深松耕”改良盐碱地技术模式,降低了土壤含盐 量,提升了耕地质量。
图片
4.开展轮作休耕。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种 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绿肥植物, 达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目的,同 时减少农事操作,不断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围绕 防止休耕地荒化、降低休耕地侵蚀、提升休耕地 地力、协调休耕地水肥4个主要环节,规划设计 符合生态特点的休耕地耕作、防护、培肥、调控 治理修复技术模式,督促农户、村集体和新型经 营主体,按照种植绿肥→杀青还田→深翻晒垡→ 增施有机肥→耙耱保墒→秸秆覆盖保护→翌年翻 耕还田的流程,分年度、分不同技术模式进行休 耕地年度管护,实现耕地质量提升,做到休而不 荒、休而不废。
(二)防治土壤污染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国外发达国家人民对土壤保护的意识较强,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在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方面要加大立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以保护土壤环境。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增加农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增强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识,对于广大农技部门而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借助入户宣传、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和手段积极宣传农田土壤污染的危害及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农民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土壤,避免污水灌溉、适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保护土壤的健康。
3.加强农田土壤污染源治理。污染物乱排放是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力度监控污染物的排放。这就需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 农业、工商管理等多部门协作,共同监测、治理使“污染源”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农药、化肥、 农膜等农业用品的引入也是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的一个途径,为此要加强农业用品治理监管,不合格产品禁止施入农田土壤中,避免污染。
图片
4.建立健全土壤监测体系。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及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目前甘肃省依托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建立了34个国家级、500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和8 000个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样点,健全了甘肃省耕地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通过监测点土壤样品污染物指标检测能够了解土壤污染情况,对于农田土壤污染起到预防示警作用。目前,甘肃境内耕地质量现状不容忽视,耕地质量较低,中低产田占比大,盐碱地治理难度大,存在土壤污染等现象,为了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循环农业发展。甘肃省要运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技术措 施提高耕地地力;同时出台相应法规、制度等规范企业排污等内容;加大工矿企业污染源防控力度,减少污染;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意识,多举措助力甘肃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工作。
编辑:庞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