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构建“养殖—种植”一体化区域双向循环模式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作为2021年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之一,宁县自项目启动以来,迅速行动,全面部署、认真落实,截至目前,完成粪肥还田面积8.4万亩。其中服务主体肥粪还田7万亩、沼肥还田0.9万亩。消纳畜禽粪污15.5吨,施用商品有机肥0.105万吨。在保证好粪肥质量,确保还田粪肥的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了种养结合、用养结合和点面结合。
宁县是甘肃粮食、农畜产品生产大县,境内农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西北名畜——早胜牛发源于此,宁州肉羊、苹果、羊肚菌等特色农畜产品驰名陇上。是中国苹果最佳适生优生区之一,国家级早胜肉牛标准化示范县,甘肃省牛羊生产先进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甘肃省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为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种养有效衔接、绿色循环。宁县今年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时,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严格遴选了26家能提供粪肥还田服务职能的合作社和企业作为服务主体,开展粪肥堆沤。结合肥源种类、种植作物需肥规律、地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确定最佳施肥方案,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服务,指导种植农户、大户、合作社等签订了化肥施用减量承诺书。
为真正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效衔接,“畜牧—种植”“畜牧-沼气工程-果”一体化区域双向绿色循环,宁县因地制宜,选择技术服务模式,推动种养结合、用养结合、点面结合,重点推广了“养殖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机构+集中(分散)堆沤还田”“养殖企业/大户+社会化服务机构+沼气工程/户用沼气池处理+苹果还田”“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企业合作社(农户)自行腐熟还田”“有机肥厂+蔬菜”直接使用等4种粪肥还田利用模式,引导有机肥生产企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养殖、种植生产主体对接,提供“收、处、转、测、供、施”一条龙服务。
在项目实施中,宁县按照区域和品种由项目技术单位为种植户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建议,结合作物需肥特点,根据不同地力条件、不同作物、不同产量目标,科学确定粪肥还田量和替代化肥比例,确保作物养分需求,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产品质量,由此构建了“养殖—种植”一体化区域双向循环模式。通过在苹果、粮食、中药材、蔬菜等作物上开展粪肥(沼渣、沼液)还田、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比、技术集成建立了优质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点5个,所有示范点示范效应突出,带动整县推进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并分别在苹果、药材、蔬菜及小麦上开展了试验研究12项(次),确定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研究有无机无机配施,肥料利用效率的变化,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有机无机配肥模式,按照试验方案进行了施肥和观察记载。
据悉,为确保还田粪肥质量和安全,按照标准腐熟一批,抽检一批,还田一批,做到了每一批出厂(场)到田的粪肥都要抽检,共采集了肥粪(含沼渣、沼液)样本63 份。并在不同作物、不同区域,设立了20个监测点进行有机肥施用效果监测,采集土样20份,通过化验分析还田肥粪的质量和土壤肥力水平变化规律,为施肥技术指导提供依据,建立了长效机制。
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展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成效与前景,采取集中培训、科技讲座、进村入户、蹲点包片等形式,指导种植户、专业合作社提高科学施肥技术水平。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在全县高素质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培训班中,增加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内容,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共举办培训班30期,培训15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0份。开展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行动”主题宣传活动,树立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好典型、好案例,用农民身边的人、自己的事,讲好农业绿色发展故事;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现场观摩4次;并分区域、分作物完善粪肥还田、施肥技术方案,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技术到位率;加强宣传报道,在宁县融媒体、甘肃三农在线等媒体网站宣传报道20余次。
通过项目实施,开展粪肥还田,宁县今年果园粪肥还田量亩均1000公斤以上,沼肥2000公斤以上,果树化肥用量减少了33.6%。小麦、玉米粪肥还田面积明显扩大,农户积肥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化肥使用量降幅0.4%。同时,提高了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因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推进了畜牧业提档升级、清洁、绿色健康发展。并增强了农户绿色循环理念,为宁县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宁县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与服务模式,加快项目推进,确保当年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利用空闲时间,大力开展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培训,让广大群众、合作社、种植专业户参与进来,积极使用有机肥料,实现绿色种植;病积极联系项目技术指导专家组、科研院所,完善试验方案,开展试验示范,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下达的试验示范任务,为今后开展绿色循环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编辑:庞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