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农技中心逐步探索形成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西峰模式”
2021年,西峰区根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现状,以果树、蔬菜、粮食等优势作物为重点,在全区7个乡镇分区域、分作物,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技术模式,开展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
目前,共完成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6.13万亩,全区粪肥还田12.3万方,减少了果园、设施蔬菜和粮食作物的化肥施用20%左右,粪污综合利用率由原来的76.8%提升到了90.2%。农民对项目试点工作普遍认可,经走访调查,项目实施区群众满意度达到了91%。逐步形成了典型的“西峰模式”。
在项目实施中,西峰区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的实施机制。在社会化服务带动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遴选了7家有一定运营基础的公司作为社会服务主体,开展粪肥“四统一”管理,使用全过程服务、托管式服务、专业化服务,加快粪肥还田应用。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带动,支持提供粪污收集、处理、转运、施用的服务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以及提供粪肥还田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扩大粪肥还田利用社会化服务市场规模,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大投入,提高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确保经济可行,促进增产提质,形成良性循环。西峰区农技中心与实施粪肥还田的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了化肥减量施用承诺书576份,促进粪肥施用,减少化肥用量20%左右。截止目前,全区共完成粪肥还田6.13万亩,施用粪肥和沼渣沼液12.3万吨,粪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90.2%。
据悉,西峰区围绕粪肥还田利用和化肥减量“双目标”,坚持种养结合、点面结合,根据本区养殖现状,主要以康峰、正大两大规模化养殖集团生产的猪粪发酵堆沤、无害化处理后形成的沼液沼渣,按照每亩2吨(方)的用量进行还田,确保了粪肥还田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工厂化养殖企业肥水腐熟沼液+机械转运直接还田”和“分户集中养殖+统一收集沼气生产处理+沼液机械转运还田”两种服务模式,建立了千亩示范区8个。鼓励示范区内发酵、转运、还田施用等环节全程机械化,示范带动全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了种养结合、专业化服务和技术支撑能力,逐步探索形成了典型的“西峰模式”。
为保障项目的持续运营,促使管理机制长久发挥作用,西峰区农技中心在项目实施中指导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粪肥来源台账4册、粪肥收集处理台账4册、粪肥还田管理台账7册,严格管理粪肥来源、收集处理方式、应用区域作物等,形成粪肥来源清楚、去向可查的管理机制,确保监管不留死角,完善了运营监督管理机制,以机制落实促进粪肥还田服务。
同时,西峰区与陇东学院科研团队合作,形成院地横向协作,在小麦上开展有机-无机配施、有机-无机最佳配比、肥料利用效率等试验3项(次)。探索开展创新研究,形成了本地化、高效化的绿色循环技术要点,为粪肥科学合理施用提供依据,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构建了粪肥还田循环提质增效技术体系。并通过综合考虑土壤类型、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地力水平、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作物、模式布设了20个效果监测点,采集并制备土样20个,用以监测绿色种养循环、粪肥施用在增收增产、提质增效、化肥减量、地力培肥等方面的作用,科学评价项目实施效果,为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
下一步,西峰区将按紧抓农业生产节点,加快工作进度,加大对粪肥还田服务企业的管理培训,确保按时按点,保质保量进一步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完成。并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粪肥还田,减少化肥用量,为实现绿色农业打好基础。
编辑:庞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