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
7月5日,在凉州区召开的全省2022年土肥水技术抓点示范现场观摩培训交流暨2021年度重点项目验收活动上,西峰区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西峰区农技中心土肥站站长杨亚宁汇报时介绍说,西峰区在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中,创新运行模式,推行 “分户集中养殖+统一收集沼气生产处理+沼液移动管道还田”模式2.9万亩,在彭原镇杨坳村、鄢旗坳村、后官寨镇帅堡村各建立了一个千亩示范点。正大、康峰等规模养殖场所在乡镇推行“工厂化养殖企业肥水腐熟沼液+机械转运直接还田”模式7.1万亩,在董志镇寺里田村、肖金镇三不同村、显胜乡铁楼村、什社乡任岭村、什丰村、温泉镇齐家楼村、后官寨镇孔塬村各建立了一个千亩示范点。示范区全环节机械化,示范带动全区开展绿色标准化生产。
据了解,2021年,西峰区被列为我省首批12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县(区)之一,根据全区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现状,在全区7个乡镇分区域、分作物,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技术模式,开展粪肥还田利用试点工作。2021年预计完成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面积10万亩,粪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瓜果、蔬菜、粮食等优势作物为重点,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科学还田,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以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两种技术模式并行,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工作有序开展。
西峰区政府重视,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全区地力条件、种植结构、粪肥来源、施肥习惯等,编写制定了《西峰区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西峰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西峰区区长刘兴峰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刘晓龙任副组长,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环境分局、审计局、统计局及各乡镇领导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区农技中心主任贾卫东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全面工作。
成立了以西峰区农技中心主任贾卫东为组长、副主任殷生俊为副组长,程宏、李金章为特聘专家,农技中心各站室站长、业务骨干为组员的专家指导组,编制了《西峰区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实施细则》主要负责技术集成及创新、示范区建设、试验示范效果监测、培训宣传、模式攻关、绩效评估等技术工作落实。
遴选服务主体,推动粪肥还田。通过大量的调研、座谈、现场勘查,探索出了“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遴选了有一定运营基础的绿洁沼气服务有限公司、绿科家政公司、甲诺农业公司、鑫雷清洁服务中心等7家公司为粪肥还田社会服务主体,对其进行规范提升,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和调度能力。
创新运行模式,围绕粪肥还田利用和化肥减量“双目标”,坚持种养结合、点面结合,根据我区养殖现状,主要以猪粪发酵堆沤和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液沼渣为主要粪源,保证粪肥的无害化和质量安全,按照每亩2吨(方)的用量进行还田,突出安全性和科学性。创新“有机肥+种植基地”模式,公开招标,采购阳光惠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有机肥400吨,采取“买一补一”政策,完成商品有机肥直接还田1万亩。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种养结合、专业化服务和技术支撑能力,形成了典型的“西峰模式”。
横向协作,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严格按照《甘肃省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试验方案》的要求,与陇东学院科研团队合作,形成院地横向协作,在小麦上开展有机-无机配施、有机-无机最佳配比、肥料利用效率等试验3项(次)。探索开展创新研究,形成本地化、高效化的绿色循环技术要点,为粪肥科学合理施用提供依据,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构建粪肥还田循环提质增效技术体系。
逐批送检,强化肥料质量检测,布点监测,加强效果监测评价。严格按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效果监测方案》和《关于做好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技术指导意见》要求,综合考虑土壤类型、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地力水平、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作物、模式布设了20个效果监测点,其中玉米6个,果园7个,蔬菜7个,采集并制备土样20个,用以监测绿色种养循环、粪肥施用在增收增产、提质增效、化肥减量、地力培肥等方面的作用,科学评价项目实施效果,为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舆论引导,提升宣传培训效应,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主题宣传活动,对项目相关单位、乡镇农技人员、粪源企业、第三方服务组织分别组织培训4次,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普及。开展特训班4次,专业培训班6次,现场培训20多次,累计培训1560人次,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粪肥还田;利用甘肃三农在线等等渠道,采用信息报道、新闻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13次,召开现场观摩会7次,挂宣传横幅、写墙体标语、发技术资料等广泛宣传20余次,切实做到让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进村入户。
编辑:王子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