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礼县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基本情况
陇南礼县位于东经104°37′-105°34′和北纬33°36′-34°32′之间,总面积4299.92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至3312米,相对高差2212米,全县耕地面积202.8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46.65万亩,粮食功能区划定面积45.26万亩(小麦35.11万亩,玉米10.15万亩),耕地保有量171.2万亩。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202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05.4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6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41万亩,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3.04万亩。全县中药材面积12.7万亩,产量2.35万吨,产值4.8亿元。现有药材龙头企业5家,合作社、家庭农场126家,种植户1.8万多户。覆盖12乡镇54个行政村1.8万户7.2万人。主产区户均药材收入2.67万元,人均药材收入6600多元。种植种类主要有大黄、当归、党参、黄芪、半夏、柴胡、甘草、万寿菊等。
2020年化肥用量39460吨(折纯量),较2019年(40228吨折纯)减少768吨,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1.9%。2021年化肥用量38668吨(折纯量),较2020年(39460吨折纯)减少792吨,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1.8%。
技术模式
2022年,我县依托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聚焦礼县施肥量较大的中药材作物和中药材种植面积相对集中的乡镇,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村股份经济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农户打造减肥示范带,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式配套升级版面积3万亩。按照示范带区域分布状况,结合中药材主栽品种,分不同区域、不同品种,选择10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开展“三新”技术配套减肥试验100亩,10个百亩试验点形成1个千亩示范区,辐射连成区域减肥示范带,加大化肥减量增效的实施力度,稳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用量稳中有减,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是示范带建设。以全县中药材主产区的盐关、白河、永兴、祁山、马河、永坪、固城、洮坪、上坪、白关、沙金、桥头、草坪、雷坝等14个乡镇103个村136个专业合作社或村经合组织,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村股份经济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农户打造减肥示范带,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式配套升级版面积3万亩。主栽品种选择:大黄、党参、当归、纹党、牛蒡子、万寿菊等。同时,拟选择有一定基础、辐射带动作用大、责任心强的礼县九泉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智能配肥站1处,积极开展智能配肥服务,促进配方肥快速落地,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减少化肥投入。
二是示范区建设。按照示范带区域分布状况,结合中药材主栽品种,分不同区域、不同品种,选择白河镇上文村的礼县大黄联合社、天水梁材的礼县谈建学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白关镇硬坝村的礼县膨阳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沙金乡三联村的礼县万丰忆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草坪乡崖上村的甘肃芪归参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小湾村的礼县峰明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桥头镇郑坝村的礼县军培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马河镇三赵村的礼县宏旺达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周蔺村的礼县宝华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永坪镇下石咀村的甘肃诗淼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等7乡镇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合作社或公司,每个合作社或公司开展2种“三新”技术模式示范面积100亩,建设10个百亩试验点,点与点连成千亩示范区,连成万亩辐射片。树立标牌,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责任,示范带动全域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
主要技术模式:1.有机肥替减化肥技术:商品有机肥(农家肥)+微生物菌剂+追肥枪;2.有机-无机配肥技术:商品有机肥(农家肥)+配方肥+智能配肥站。
有机肥替减化肥技术+有机肥、农家肥、微生物菌剂+追肥枪。其中新技术为有机肥替减化肥技术,新产品为有机肥、农家肥、微生物菌剂,新方式为追肥枪。此模式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通过有机肥替减化肥技术,满足中药材全生育期养分需求,促进氮磷钾的均衡施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为中药材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有机-无机配施技术+有机肥、农家肥、配方肥+智能配肥站。其中新技术为有机-无机配施技术,新产品为有机肥、农家肥、配方肥,新方式为智能配肥站。此模式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进一步完善配方施肥数据,通过精准调整配方,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和肥料利用率,促进配方施肥科学下地。
主要成效
一是围绕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和施用新方式, 强化创新驱动和服务推动,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式“三新”技术模式,逐步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通过多种途径替代部分化学肥料投入,提升施肥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不合理化肥使用,降低农民用肥成本,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结合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引导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推荐配方生产肥料产品。依托大型肥料生产企业, 围绕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建设智能配肥站,为农户提供定制化的配方肥服务,促进配方肥落地。加强肥料生产企业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利益链接机制和服务机制,实现多主体联合、大范围应用、高质量服务,推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模式,推动“三新”技术模式普及。创新技术服务手段,充分利用手机 APP、微信微博、人触摸屏等方式,开展科学施肥“云服务”,提高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到位率。
三是重点在中药材产业上更新养分数据,优化施肥参数,制定肥料配方,配方发布,指导科学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02万亩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1%以上。
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是精。即推进精准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二是调。即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三是改。即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叶面喷施等方式。四是替。即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肥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五是新。创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的有效模式,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六是推。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七是提。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改造中低产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