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区通过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实现“两减五增”效果
—— 2023年全省土肥水技术培训会典型交流发言
甘肃三农在线讯:5月27日,在金昌市召开的全省2023年土肥水技术培训会上,金川区作为2022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作了典型交流发言。
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李福、金昌市副市长肖进银、省耕保总站站长崔增团、金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世成出席会议,省耕保总站副站长郭世乾主持会议。
金川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赵生军介绍,为高质量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金川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印发项目实施方案及项目实施细则,使各项任务推进过程可量化、可督查、可考核。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粪肥腐熟,监测还田效果,切实做到三个提高(提高肥料质量、提高施肥效率、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工作及时高效落实。
紧盯粪肥质量,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地、配套设施、管理制度、计量设备、监控设备、拉运机械)遴选粪肥还田组织7家,协助粪肥还田组织新改建标准化厂区2个,粪肥组织服务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严控服务能力,落实粪肥还田服务组织“四配套”要求,不断完善粪肥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形成“覆盖全区、机构健全、运行有效”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
严控粪肥质量。推行“集中采买”模式,联合粪肥组织与规模养殖企业磋商,每年集中采购“干湿分离”的粪肥,从源头严控粪肥质量。采用可视化实时监控方式,随时掌握粪肥组织腐熟、翻抛等工艺流程执行的准确性,切实做到“不腐熟不进地、不翻抛不进地、不加菌剂不进地”,从腐熟过程严控粪肥质量。采取“堆粪场+撒施地块”相结合的抽样方式,从撒施环节管控粪肥质量。
严格台账管理。建立粪污收集、腐熟、转运还田“三本台账”,实现粪污来源清楚、发酵腐熟规范、粪肥去向有据可查,确保监管不留死角。
推行包片服务。根据各村土地面积及农户需求,确保4—6个行政村有一家粪肥还田组织,每家粪肥组织服务半径小于10公里,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于粪肥施用的时限要求。
同时,推行分级服务和绩效考核,从年度目标任务中安排5000亩施肥面积作为激励指标,对排名靠前的服务组织进行奖励,每年对排名靠后的服务组织进行淘汰。
赵生军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金川区紧盯示范推广,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试验示范力度。采取院地合作方式,开展辣椒有机—无机配施等试验4项,总结红辣椒等粪肥增施技术要点3项。开展效果监测对比试验,监测结果显示,施用粪肥的耕地,有机质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机肥替代比例为3%至8%。加强示范推广力度,开展麦后复种粪肥效果评价模式创新,集中连片示范面积2570亩,亩均增施有机肥2吨,亩均减施化肥10%,产量微量提高,品质显著增加。
加强模式推广力度。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施肥模式和服务方式,重点推广“粪肥+生物有机肥”模式和“粪肥+化肥”模式,所有粪肥组织均采用“畜禽粪污快速腐熟处理+菌剂”模式,实现粪污接种菌剂堆肥。
利用各种宣传培训活动,广泛宣传有机肥增施、化肥减量等知识及理念,累计组织及参与各类活动14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100份,告知书800余(份),引导农户认识到“提升耕地质量是保障稳产高产的压舱石”这一核心观念。
赵生军介绍,近两年,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金川区累计消纳畜禽粪污33万吨以上,还田腐熟粪肥23.5万吨,液体粪肥1.85万方,减施化肥300吨,监测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以上,作物增产3.4%以上,实现粪污减排、化肥减量、土壤增肥、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增绿的“两减五增”效果。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