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春季管理技术指南
一、春季管理总体目标
春季是黄芪返青、新根萌发及植株生长的关键期。管理需以“促返青、防冻害、控病虫、保墒情”为核心,结合区域气候特点,分阶段精准施策,确保植株健壮生长,为高产优质奠定基础。
二、关键技术措施
1. 土壤墒情调控与整地
保墒防旱:春季气温回升快,需及时镇压松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墒情不足地块,选择日均温5℃以上的晴天上午小水滴灌,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烂根。
排水防涝:多雨地区需提前清理沟渠,确保排水畅通;融雪后需检查低洼地块,防止积水引发根腐病。
松土除草:雨后及时松土,深度10-15厘米(多年生黄芪需深松),改善土壤透气性。人工除草结合覆盖(秸秆或地膜),抑制杂草生长并保墒。
2. 返青期肥水管理
追肥方案:基肥补充,早春土壤解冻后(3月上旬),返青前每亩追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促进根系发育。
氮磷钾配比:弱苗田以氮肥为主(尿素8-10公斤/亩),壮苗田增施钾肥(硫酸钾5-8公斤/亩),旺长苗推迟追肥。
浇水原则:黄芪耐旱,春季保持土壤微湿即可。干旱地区,土壤解冻后浇一次透水,多雨需挖排水沟防涝。返青期需水量较大,墒情低于60%时及时补水,采用沟灌或滴灌,避免叶面喷水引发病害。
控水促根:现蕾期适当控水,抑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膨大。
3. 间苗定苗、修剪管理与中耕除草
间苗标准:播种苗在春季苗高5-10厘米时进行疏苗,11厘米时二次间苗,保留株距15-20厘米,去除弱苗、病苗,缺苗处补栽同规格健壮苗。
修剪管理:去除枯黄叶、病叶及过密茎秆,增强通风透光,减少病害传播。多年生黄芪可剪除老化枝条,保留健壮主茎,促进新枝萌发。
除草技术:人工除草结合浅中耕(深度3-5厘米),避免伤根;杂草严重地块可选用黄芪专用除草剂(如精喹禾灵),避开幼苗期使用。
4. 病虫害综合防控
主要病害:
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施50%托布津800倍液或生物制剂枯草芽孢杆菌,间隔10天连喷2-3次。
根腐病: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结合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降低病原基数。
虫害防治:
蚜虫/豆荚螟:喷施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释放瓢虫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控。
地老虎:田间撒施辛硫磷颗粒剂,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5. 控旺促根技术
物理控旺:对旺长苗在返青至起身期连续镇压2-3次,抑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下扎。
化学调控:开花后喷施根茎膨大素(如“地下传奇”),间隔15天喷施2次,可增产20%-30%,减少空心劣根。
6. 防寒与抗逆管理
1、倒春寒防护:北方地区寒潮前喷施0.01%芸苔素内酯或覆盖稻草,保护幼苗。
2、防风固土:沙质土壤地区种植时,设置防风障或种植绿肥作物,减少风蚀。
7. 特殊管理(提质增产)
1、促根措施
现蕾期喷施0.3%磷酸二氢钾+0.1%钼酸铵,增强根系活力。
2、密植优化
行距保持30-40厘米,避免过密导致通风不良,影响药材品质。
三、区域化精准管理建议
1、干旱区:春播宜在3月下旬至4月初,采用覆膜或小拱棚育苗,防风保墒。重点关注晚霜冻害,寒潮前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抗逆性。
2、多雨区:提前开沟起垄(行距45厘米),降低田间湿度,预防根腐病。 秋播苗春季需加强遮荫(50%遮光率),避免高温灼伤。
四、注意事项
1、避免在连续阴雨天进行田间操作,防止病害扩散。
2、化学药剂需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采收前30天停止用药。
3、种子田与药材田分开管理,避免杂交影响种质。
4、种子处理:硬实种子需机械破皮(石碾轻碾)或温水浸种48小时,提高发芽率至80%以上。
5、采收规划:2-3年生黄芪需在秋季采收,春季管理期间避免损伤主根,采收前30天停止用药。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有效提升黄芪春季生长势,为优质高产奠定基础。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灵活调整方案,定期观察植株长势,及时应对异常情况。
作者:国家科技特派团(镇原县、通渭县、靖远县)中药材产业组、中国农业科学院(戴小枫 孔志强)、兰州大学(杨志刚 刘权) 、宁夏农林科学院(李明 马斌)、甘肃省经济作物管理站(曹占凤)、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魏玉杰 陈芳)、通渭县农业农村局 王文奎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