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盐碱耕地科学治理绘就丰收新图景
九月,秋风轻拂,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2025年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项目试验田内,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这片曾经饱受盐碱化困扰的土地,在一系列科学治理和精心培育下,正逐步焕发出新的活力,各类耐盐碱作物茁壮成长,勾勒出一幅令人振奋的丰收画卷。
分区施策,精准治理盐碱耕地
兰州新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特殊的气候与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据统计,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辖区内盐碱耕地总面积达25.3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81%,其中,轻度盐碱耕地12.59万亩,中度盐碱耕地7.83万亩,重度盐碱耕地4.90万亩。治理盐碱耕地,成为关乎当地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的关键任务。
今年,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积极争取省级资金1000万元,实施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项目,任务面积1万亩,实际实施面积10017.06亩,占总盐碱耕地面积的3.96%。其中建设轻度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面积5671.70亩,建设中度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面积3190.04亩,建设重度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面积1155.32亩,轻度、中度、重度各含一个集中连片的核心示范区,每个核心示范区各包含试验区30亩。
针对不同程度的盐碱耕地,技术团队采用了分区分类的治理策略,开出精准“药方”。在重度盐碱耕地,综合运用“破除土壤障碍隔水层+生物有机肥+大量元素水溶肥(酸性)+土壤调理剂”等多种技术措施,构建起“工程+农艺+生物”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项目负责人李德苍介绍说:“这里的盐碱化严重和土壤里的隔水层关系密切,我们采用‘开槽松土’的办法,打破隔水层,让盐碱水流入地下,再铺设秸秆,阻止盐分上涌。”
对于中度盐碱耕地,示范区主要采用生物有机肥+大量元素水溶肥(酸性)、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2种技术模式。核心试验示范区采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修复菌剂+土壤调理剂、生物有机肥+大量元素水溶肥(酸性)+土壤调理剂2种技术模式,致力于改善土壤环境。
轻度盐碱耕地治理以培肥稳产、防止盐碱化程度加剧为重点。示范区主要采取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商品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修复菌剂3种技术模式。核心试验示范区主要采取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修复菌剂+土壤调理剂、商品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土壤调理剂2种技术模式。
耐盐碱作物,扎根盐碱耕地焕生机
随着治理工作的推进,各类耐盐碱作物在这片改良后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在项目现场,能看到不同区域种植着玉米、食葵、甜高粱、藜麦、茴香、蓖麻等13种耐盐碱作物。它们在微风中摇曳,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农技人员穿梭在田间,仔细观察着作物的生长情况。“我们会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搭配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比如在种植玉米的区域,会着重施用生物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养分。”一位农技人员说道。
在重度盐碱耕地示范区,玉米、甜高粱等作物长势喜人,油葵已经开始采收,只见几名农户手持镰刀,熟练地收割着成熟的油葵,动作干净利落。“今年这油葵长得可真好,多亏了这盐碱耕地改良的好技术!”一位农户笑着说道。
此外,中度区种植的荞麦以及轻度区的蚕豆已完成采收,经各科学院校数据采集和测产,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升。这些耐盐碱作物的成功种植,不仅证明了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也为盐碱耕地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科技赋能,田间管护数据先行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技术人员从开春就开始忙碌。除了实施各种改良措施外,还加强了作物的田间管护。“我们从开春就全区域采用增施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等措施改良土壤,并对重度盐碱耕地实施土地平整与深翻,打破土壤黏土层、减少盐分积聚。”技术人员介绍说。
数据收集与分析是田间管护的重要环节。技术人员每隔一周就会收集一次试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不同作物在盐碱耕地的生长特性。在试验田内,设置了多个观测点,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和智能灌溉系统。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盐分、肥力等指标,并根据数据精准控制灌溉和施肥,实现了节水增效。通过记录这些数据,能及时调整治理和种植策略,为兰州新区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技术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2025年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项目的成功实施,充分激活了盐碱耕地资源潜力。未来,这里还将聚焦盐碱耕地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以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这片曾经的盐碱耕地变成真正的“新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贡献力量,书写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双赢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