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田寻技问策 赋能产业振兴——武都区2025年基层农技培训观摩侧记
十月的陇南大地,秋意渐浓却生机不减。10月16日,武都区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培训班的学员们走出课堂,沿着“茶田—温室—车间—椒林”的观摩路线,开启了一场兼具实践温度与科技深度的产业研学之旅,在鲜活的田间实践中探寻乡村振兴的技术密码。
茶香浸润间,解锁“一叶富农”新路径
刚踏入武都区裕河镇唐坝村的陇福春基地,醇厚的茶香便扑面而来。学员们循着茶香走进加工车间,揉捻机、烘干机高速运转,鲜叶历经萎凋、揉捻、复揉等近10道工序,逐渐蜕变为黑褐油润的红茶。“我们不仅做茶叶加工,更通过茶艺培训、科普体验延伸产业链,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基地负责人的介绍让学员们深受启发,也进一步明晰了茶旅融合的运营思路。
从研学基地出发,学员们紧接着走进陇御春茶叶种植基地,连片的茶树顺着山势铺展,与远山构成层次分明的绿色画卷。在层层叠叠的茶垄间,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秋季茶园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以前总觉得茶叶种植靠经验,没想到修剪高度、施肥时机都有科学讲究。”一位乡镇农技员边问边记,指尖划过嫩绿的茶芽,更清晰了本地茶园提质的方向。
据了解,陇南高山生态茶园依托当地高纬度、高海拔、高纯度、高甜度的生态优势,茶叶产业发展基础扎实。2022年,全市茶园面积约18.2万亩,茶叶品种丰富,主要包括龙井43号、龙井长叶、黄金芽、福鼎大白、鸠坑种、中茶108、中黄1号、群体种、名山131、安吉白茶、紫阳种、湘波绿等多个品种。其中,武都区茶叶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格局,核心产区集中在裕河、五马、枫相、洛塘4个乡镇的30个行政村;截至2024年底,全区茶叶种植面积达3.9万亩,年产量145吨,产值突破1.02亿元,直接带动2.4万农户实现增收。
科技赋能中,见证传统农业“蝶变记”
“这里的辣椒苗都是自动化穴盘点播,一年能培育2000余万株种苗供应全区农户。”在武都区石门镇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玻璃温室内的景象让学员们驻足惊叹。无土栽培的幼苗蓬勃生长,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彻底颠覆了“靠天吃饭”的传统认知。
青陇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规划占地总面积13576亩,其中核心区576亩,示范区3000亩,辐射区1000亩。核心区又分为三大板块: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区,精品水果、花椒生产区。主要建设现代化育苗温室、高档花卉种植示范馆、果蔬育苗生产基地、精品水果生产园、稻渔共生等。
当得知园区通过“订单农业+冷链物流”模式,让蔬菜48小时直达20余个城市,旺季售价提升35%时,学员们围绕“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展开热烈讨论,现场请教设施农业的管护细节。
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碰撞,在武都区安化镇园根香科技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展现得淋漓尽致。走进这家“专精特新”企业,非遗级土缸整齐排列,而隔壁车间里,数字管理系统正实时监控发酵进程。“我们和兰州大学合作研发,用零化学添加的产品打开市场,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121户贫困户增收。”企业负责人的分享,让学员们对“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有了真切感悟,纷纷围绕原料标准化种植、保鲜技术等问题展开交流。
椒林深处寻,探索“一粒花椒”增效法
观摩的最后一站,学员们走进武都区安化镇的武都花椒基地。此时的椒林虽过采收期,但整齐的树形、健康的枝干仍透露出丰收的底气。“花椒高产的关键在管护,秋冬要做好剪枝、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来年才能丰产。”技术员手持修枝剪现场示范,结合当地的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示范区案例,讲解滴灌水肥一体化、土壤健康培育等关键技术。当听到“示范区鲜椒较常规种植增产26.85%”时,学员们纷纷上前查看土壤状况,记录施肥配方,来自花椒主产村的农技员更是拉着技术员追问根腐病防治细节。
武都区花椒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挂果面积70万亩,种植覆盖全区37个乡镇(街道)650个村,已建成万亩花椒基地8处、千亩花椒示范基地108个。武都花椒的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行业地位,让学员们自豪不已,此外,在深加工产品展厅中,花椒油、椒麻鸡等多元化产品集中展示,直观呈现出花椒产业链延伸的广阔空间,也让大家对武都花椒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本次观摩培训从茶田的精细化管理到温室的智慧农业,从酸菜的非遗传承到花椒的全链开发,一个个实践基地如同鲜活的“技术课堂”,让基层农技人员既学到了实用技术,更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思路。带着满满的“技囊”返程的学员们深知,这些从田间地头汲取的经验,终将转化为推动特色产业升级的实干力量,让武都的“绿色银行”结出更丰饶的果实。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