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秸秆变身“营养颗粒” 2025年饲料化利用再添新动能
机器轰鸣作响,金黄的秸秆在传送带上流转,经过筛选、粉碎、调质、制粒等一系列工序,转眼变成颗粒均匀、色泽鲜亮的饲料——这是2025年敦煌市秸秆饲料加工厂里的忙碌场景。如今,昔日田间的“废弃物”正通过标准化加工工艺,成为畜禽养殖的“营养餐”,奏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绿色乐章。
在敦煌市程宸农牧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工人们正忙着将收储来的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秸秆卸车、晾晒。“新鲜秸秆得晒到含水量20%以下才行,不然容易腐败,影响饲料品质。”现场负责人介绍,原料入库前还要经过人工和机械双重筛选,剔除杂草、石块、地膜等杂物,确保秸秆无霉变、无杂质。筛选干净的秸秆被送入粉碎机,瞬间变成3-5毫米的细料,“反刍动物吃的可以稍粗点,单胃动物的就得更细,这样后续更容易成型和消化。”
粉碎后的秸秆进入调质车间,通过蒸汽和温水将含水量调整至18%-22%,再通入0.2-0.4MPa的饱和蒸汽,在60-80℃的温度下持续处理3-5分钟。“这一步能软化纤维素,让颗粒成型更牢固。”技术工人指着运转的调质器说。随后,根据订单需求,玉米粉、麸皮等能量物质和益生菌、酶制剂等功能性添加剂被精准加入,经过混合机充分搅拌,让营养更均衡、适口性更好。
在制粒车间,混合好的物料被送入颗粒成型机,通过压辊与模具的挤压,从不同孔径的模孔中挤出,再经切刀修整成长度为直径1-2倍的颗粒,表面光滑无毛刺。刚压制出的颗粒温度高达70-80℃,含水量16%-18%,随即被送入冷却设备降温至室温,含水量降至12%以下,再通过振动筛去除碎粒和粉末,除尘器同步吸附粉尘,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改善了工作环境。
最终,经过定量打包、封口贴标,标注着产品名称、成分、保质期和使用方法的秸秆饲料颗粒,被送入干燥通风的储藏库,等待发往周边养殖场。
据悉,敦煌市通过扶持市域内3家企业改扩建秸秆饲料化加工厂,新增秸秆饲料化加工能力2.2万吨以上,让更多秸秆通过科学工艺实现“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又为养殖业提供了优质饲料,助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编辑:谢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