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徽县探索秸秆还田技术新模式
日期:2016-12-09 09:26
近年来,徽县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中通过物化补贴和购买服务补贴方式,引导农民应用农作物秸秆粉碎腐熟还田和商品有机肥施用等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践中探索出五种还田技术
行走在徽成盆地,一派秋收后农民机械粉碎秸秆还田的景象。徽县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典型旱作雨养农业县。全县以小麦、玉米、大豆、油菜为主的粮油作物播种面积55万亩,果树蔬菜和苗木种植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
“全县耕种土壤85%以上为褐色土类的黄僵土和红砂土,耕作层浅,有机质缺乏,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徽县农业局局长张文培介绍说,加上一些农民长期以来对土地重用轻养,过量和盲目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重视耕地质量建设,示范推广秸秆还田等技术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徽县始终坚持“以增加有机投入为主,配套综合增产措施”的原则,积极推广应用以农作物秸秆还田为主的土壤培肥的技术措施和增施商品有机肥技术。徽县农技人员在借鉴“七五”“八五”期间示范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措施,培肥地力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了秸秆还田技术长期反复试验研究,探索出了适宜该县不同生态类区的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腐熟、人工铡碎、玉米秸秆过腹等五种主要技术还田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还田示范田耕地地力较对照田提高1.3-1.5个地力等级。
用地养地相结合
今年9月13日,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管理总站在徽县召开了“全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现场观摩及技术培训会。当日上午,全体会议代表观摩了徽县农技中心围绕耕地质量建设、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在伏家镇中坝村创办的“徽县大豆绿色生产基地试验示范点”,并现场演示了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腐熟还田模式。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大豆已成为徽县农村家庭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做大徽县大豆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徽县农技中心结合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精准扶贫工作,在伏镇、栗川、泥阳等7个乡镇的14个精准扶贫村,采取“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生产基地”的工作模式,建成大豆绿色基地1000亩。
徽县农技中心主任杨晓辉介绍说,在技术推广中,徽县农技中心除了推广优良品种外,大力推广科学施肥,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围绕小麦—玉米—大豆典型的两年三熟制,重点推广应用了多年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腐熟还田加增施有机肥等耕地质量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达到了精准施肥、精量施肥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大豆绿色高产。
培肥土壤实现增产增收
张文培告诉记者,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减轻了土壤板结程度,提高了蓄水保肥的能力,而且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产量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据多点调查测产: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的粮食作物平均亩增产29公斤,亩节本3.2元。这一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化肥种地的施肥模式,树立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大力积造农家肥的现象,使有机肥施用技术面积逐年扩大,同时减少了无机氮、磷、钾肥施用量,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作物品质,增强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杨晓辉还认为,自从实施秸秆腐熟还田项目以来,大量的作物秸秆被腐熟后重新还到了田里,减少了焚烧作物秸秆的数量,使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减少化肥施用数量,减轻了过量施肥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增强了作物的抗逆性,减少了农药施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试验、示范表明,秸秆粉碎还田具有显著的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保墒增温,增产增效的作用,肥田改土和增产效果明显。
编辑:庞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