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为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粉痂病、疮痂病、黑胫病及环腐病等,主要虫害为蚜虫、瓢虫、芫菁、椿象、金针虫、地老虎及蛴螬等。马铃薯在生长季节和贮藏过程中经常发生病虫害,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块茎质量和品质下降。针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山丹县农技中心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和生物措施为核心、化学防治为辅助措施的绿色防治措施,在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马铃薯产量、品质及生态安全。
一方面,山丹县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要紧抓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选择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轮作倒茬作物,轮作年限3年以上,尽量避免茄科作物茬。 品种选择。针对主要病虫控制对象,因地制宜选择抗(耐)病优良品种,使用不带病毒、病菌和虫卵的脱毒种薯。改良土壤。结合增施有机肥,使用有机肥发酵菌剂或微生物菌肥,翻入土壤中,促进土壤有机物转化和养分的利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种薯处理。播种前20d左右种薯出窖,放在具有散射光条件、温度为8~18℃的较大空间内催芽,3~5d翻动一次,使之受光均匀,此期间注意防止夜间低温冻害和高温引起的种薯黑心。当芽长为2~4mm时即可切块播种。切刀消毒。在种薯切块时,用0.4%的高锰酸钾浸泡切刀5min以上,2~3把刀交替使用。切到病薯时必须及时更换切刀。推荐选择抗逆性强的小整薯进行播种,避免切刀传病、传毒。适时播种。地表下10cm处地温达到8~10℃ 时及时播种,起垄栽培,合理密植。农事管理。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预防为主,尽量少用农药并及时防治。加强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洁田园等田间管理,降低病虫源数量。在出齐苗后和开花期分两次拔除杂株、病株和有疑问的植株,并将拔除的植株集中销毁或深埋。拔除的植株有结薯的,要将块茎挖出并销毁。病株周围撒施生石灰进行消毒。农事操作坚持“先健株后病株”的原则。及时进行田间排水。
另一方面,紧抓物理防治。色诱防虫;出苗后10d左右,田间插挂黄板,15张/亩,检测诱杀蚜虫,黄板应高出植株顶部 15~20cm。根据虫害数量适量增加黄板。当蚜虫等害虫进入成虫期,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粘虫板距离马铃薯植株顶部15~20 cm为宜,密度为450~600片/hm2,均匀布点,可有效减轻田间蚜虫危害,还可防止蚜虫传毒,降低马铃薯病毒积累。灯诱防虫;害虫进入成虫期后,田间悬挂高压灯、黑光灯或频振灯等杀虫灯,诱杀地下害虫成虫、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灯高1.5m,每盏灯控制面积2~4 hm2。根据虫害数量适量增加杀虫灯的数量。
三是紧抓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释放天敌,如捕食螨、寄生蜂和七星瓢虫等保护性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对环境友好型生物制剂或农药。生物药剂防治。晚疫病,防治应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对晚疫病进行预测预报;用45~60g/亩的3%丁子香酚、0.5%苦参碱水剂800液、1000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进行喷雾预防。土传病害,播种时用200mL/亩的0.5%苦参碱进行沟施拌种预防。苗期和花期用80~90mL/亩的0.5%苦参碱灌根或喷雾防治。地下害虫,亩用绿僵菌23亿~28 亿孢子菌粉2kg与细土50kg或有机肥100kg混匀后使用。
编辑:秦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