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之畔绘新图 ——甘州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笔
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今年初,甘州区从区情和乡村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甘州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成立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实施重点项目领导包抓负责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吹响了全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布局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甘州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基层一线干部群众、专业设计团队的意见建议,优化布局乡村振兴功能分区,努力打造区域分工明确、生产要素聚集、服务功能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格局。
甘浚镇速展村紧临省道213线,是通往七彩丹霞大景区的必经之地。今年,甘州区借助七彩丹霞景区的区位优势,在这里开工建设“最美果林”“美食大道”“百果展馆”及乡村民宿等项目,在街区周边建设供港蔬菜基地、高标准连体日光温室、特色百果采摘园和制种花卉观赏基地,打造集新型社区、现代农业、田园休闲、客栈民宿、康养宜居于一体的精品示范点。项目建成后,既能为当地群众提供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居住创业平台,又能为外地游客及市区群众提供农事体验、康养休闲的旅游新环境。
同时,甘州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探索推行“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准扶贫”形式,通过规划打造环城城乡融合发展圈,推动产业、项目、资金、人才向示范带聚集,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和更多农户参与示范带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发展红利。
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今年以来,甘州区把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着力培育现代农业观光采摘等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
依托平山湖大峡谷景区,甘州区探索“景区+农户”形式,引导周边农牧民开办民族特色牧家乐、青年旅馆,带动群众就业;依托长安镇前进村“祁连牧歌”田园综合体,探索“公司+农户”形式,成立前进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群众发展产业;依托碱滩镇屋兰古镇大景区,探索“企业+景区+农户”形式,引进甘肃中贸集团,鼓励引导农户入股参与开发……
截至目前,全区建成长安镇万家墩村万通特色果蔬采摘园、乌江镇谢家湾村生态观光农业园、上秦镇绿松休闲园等农事体验园、休闲园30多家,发展农家乐、牧家乐60多家。
在产业融合方面,甘州区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富农,全力打造制种玉米、农畜产品、高原夏菜、特色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上规模、上水平。同时,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作为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积极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广袤农村更加美丽
整齐漂亮的房屋、干净卫生的院落、温馨舒适的客厅……近日,在党寨镇马站村,整洁美观的新农村景象让记者眼前一亮。
今年以来,甘州区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建设,加大老旧空置房屋拆除复垦力度,加快推进危旧房改造“清零行动”,改造提升农村住宅小区和村庄整体风貌,打造具有历史印记、人文符号的美丽家园。
与此同时,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整治,以城市八大出城口、旅游景区沿线、高铁高速和国道沿线、乡镇集镇为重点,通过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准脱贫、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修复和风貌特色打造,全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
甘州区注重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和环境卫生保洁清洁长效机制,大力整治村容镇貌,纵深推进全域无垃圾行动。至目前,区财政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为乡村配置垃圾转运设备等;结合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推进旅游厕所从城市、景区向旅游村镇拓展,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1座;以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作为最早探索“三变”改革的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2017年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如今,村里环境卫生更加整洁干净,产业发展有声有色,处处散发着欣欣向荣的气息。
今年以来,甘州区坚持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全力狠抓长安镇前进村、党寨镇下寨村等10个市级试点村改革工作。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三变+精准脱贫”形式,在12个贫困村培育成立78个专业合作社,天霖农业等8家龙头企业服务网点向贫困村延伸。
区里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市场”等形式,采取“投母还羔”、订单保底收购、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近7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多元,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互利共赢、联动发展。
同时,区里持续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房屋、农业设施等各类资源要素从“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加快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形式,设立5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金融机构向贫困群众发放贴息贷款4.58亿元,为夯实贫困村产业基础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