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专家组考查天水市小麦条锈病冬前发生情况
11月14日—15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湖北、河南、青海、宁夏、甘肃5省区植保站的11名专家,实地考查调研了我市小麦条锈病冬前发生情况,分析研讨了2019年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和防控对策。市农业局副局长史延春及市植保站相关人员陪同考查。
专家组一行深入秦州区平南、天水镇,甘谷县八里湾、金山镇等小麦条锈病秋苗期常发重发区进行了选点调查,田间仅发现单片病叶。今年我市秋苗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一是发病时间晚。显病时间在11月6—11日之间,较正常年份推迟15—20天,较去年推迟13天;二是发生范围广。全市小麦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渭河以南主要发生区域在海拔1600—1800米范围内,渭河以北主要发生区域在海拔1700—1900米范围内;三是发生程度轻。发生田块以单片病叶为主,严重度5—10%,是近年来发生最轻的一年。主要原因:一是退麦改种,结构调整,以及冬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措施的全面落实,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和流行扩散速度,尤其是近年来加强了对高山晚熟麦区条锈病的中后期防控,有效降低了为核心越夏区提供的菌源量;二是秋播药剂拌种等措施的落实,推迟了秋苗期条锈病的发病时间,减轻了发生程度。据统计,全市今年完成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拌种面积122.5万亩,核心越夏区做到无白粒下种;三是气候条件不利于条锈病菌安全越夏,7—8月份全市气温偏高,降雨偏少,尤其是7月上旬—8月中旬,全市各地平均气温为21.7—26.3℃,比历年同期高1.0—2.5℃,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3—7成,持续的高温干旱不利于小麦条锈菌安全越夏和侵染扩散,越夏范围小。秋播以来,10月各地平均气温为8.0—11.3℃,与历年同期基本持平。降雨量为6.8—13.9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7—9成,降雨量小,结露时段短,不利于小麦条锈病发生。
专家组实地考查调研后,对天水市在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天水市近年来在小麦条锈病核心越夏区进行退麦改种,实施结构调整,狠抓秋播药剂拌种,推广冬前喷药防治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秋苗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减轻了发生程度,对降低全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冬菌源基数,全面控制条锈病发生危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专家组结合我市小麦主栽品种抗锈性、当前病害发生情况、未来气象因素等综合分析认为,明年天水市小麦条锈病将中度发生,渭河以南部分区域及高山晚熟麦区中度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流行期将出现在5月中、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