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城中村”改造推陈出新
近年来,临夏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文化融合为切入点,用改革思维和办法破解“城中村”改造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大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城中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改造后的“八坊十三巷”成为国家4A级景区,近两年累计接待游客48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9亿元。
走街串巷做工作 引导群众甩包袱
“八坊十三巷”是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回族聚居区,是处于闹市中的“城中村”,人口密度大,房屋年久失修,环境卫生脏乱差,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大规模拆迁改造难度大,成为“城中村”改造的“老大难”。为了彻底改变“城中村”落后面貌,广大基层干部走街串巷、逐家逐户做工作,苦口婆心讲政策、谈发展,举例子、作比较,教育引导群众甩掉思想包袱,追求现代文明生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扫清了思想障碍,激活了各种资源要素,干成了多年想干而不敢干的民心工程,三年改造没有一封告状信、没有一次上访。
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结合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了解八坊社区居民对历史、文化、民居、饮食等方面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挖掘民俗文化,还原历史场景。采取“政府投资、社会参与、群众出力,不拆一间房,不搬迁一户群众”的改造模式,在保持街区原有总体格局和群众生活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对公房院落进行文化主题改造,形成民俗馆、手工艺馆、人物故事馆、茶马司、小剧院、博物馆、非遗馆、科技规划馆、丝绸之路馆、河州书院,修缮保护10座古民居四合院。结合街区形态及周边环境,系统安排和合理规划区域设施与建设项目,巧妙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和藏族彩绘等多元文化,成为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的河州民族民俗文化新名片、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用生动的表现手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铜雕、浮雕、3D动漫等形式形象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集中展示砖雕、蛋雕、木雕、葫芦雕刻、河州贤孝、临夏铜器、天启棍等35项非遗传统技艺,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营造尊重文化、保护非遗、文化自信的浓厚氛围。
八坊十三巷 巷巷不一样
围绕“亲民、利民、便民”的要求和“景观进巷、商业进院”的原则,规划建设“八坊精粹”经典核心游览区、“回族商业和民族文化”核心游览区、“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体验核心游览区、“生态怀旧”水岸风情核心旅游区“四大区”,一条巷子一条巷子改造,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布置,打造出回儒文化巷、丝路回商风情巷、八坊童趣巷、红水河映像、八坊创意巷、人文生态巷、河州溯源巷、八坊味道巷,实现“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将一个历史与现代、民族与艺术、人文与休闲巧妙融合的特色旅游景区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摒弃集中商业化开发,结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引导八坊居民就业创业、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房屋变商铺、庭院变农家乐、变活手中资源,形成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特色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文旅新业态,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目前,“八坊十三巷”内共有商户60家,“回味斋”“河州家宴”等餐饮企业年收益100多万元,劳务年总收入6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小事不出社区 大事不出街道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同治理、成果共享的综合治理机制。统筹优化整合相关机构,成立“八坊十三巷”景区管理委员会和景区管理局,整合辖区街道办、社区属地管理与公安、工商、食药、卫计行业部门职能职责,形成无缝对接的综合监管模式。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引领作用,党组织始终战斗在一线、服务在一线,为顺利改造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引导群众共治共管,让群众参与决策,实现了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组建由辖区居民为主的志愿者队伍,设立交通劝导员、服务咨询员、卫生监督员、景区讲解员等,分时段、分区域开展志愿服务,广泛宣传引导辖区居民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持庭院和巷道环境卫生整洁。共建共治共享下的“八坊十三巷”打开了与外界联系的大门,主动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现代化的临夏呈现在了人们前面,曾经神秘的宗教场所向游客敞开了大门,本地的八宝茶、甜麦子与西式的咖啡、冰激凌和谐共生,在迎来送往和潜移默化中居民变得开放、包容、自信,成为党领导下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