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扶贫干部——看看他们怎么干
最近,因一张看似与实际年龄不符的白发照,云南大姚县湾碧乡38岁的党委书记李忠凯意外“走红”网络。这次意外“走红”,也让像李忠凯一样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灵台大地,也有很多“李忠凯”式的扶贫干部奋战在基层一线。
11月20日,记者来到灵台县星火乡走访了扶贫一线的三位基层干部,他们中有坚守村级事业3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有参加工作不足3年的90后女干部,他们身处扶贫一线,不怕辛苦不言累,只为干好这份工作。今天,就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扶贫故事。
驻村干部姚艳华:一笔一纸绘青春
为了摸清贫困户的家庭发展现状、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人们形象地用“一支笔一张纸”来形容一线扶贫干部的入户情形,诚然,姚艳华也不例外。7年来都在星火乡从事计生业务工作的姚艳华,去年1月份,被乡上调整到星火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姚艳华曾感到“一时间摸不着头脑”,巨大的压力和沉甸甸的责任涌上了她的心头。
在一天天的入户走访中,随着和村民交流的增多,慢慢地,村民们发现,姚艳华对待群众情真意切,还真是来干实事的。“每周一开工作例会,与其他4名帮扶队员商讨好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并进行任务分工,每周五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后上报到乡上。”她这一雷厉风行的做法也得到了村干部的认同。
众人拾柴火焰高。于是,姚艳华与村干部一起,针对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理思路、谋产业。
贫困户焦亚军,全家5口人生活紧巴巴,靠他一人打零工为生。姚艳华多次入户走访,动员焦亚军今年种植了20亩全膜玉米,买了一台覆膜机为其他群众覆膜来挣取收入,这两项收入就为焦亚军换回2.7万元的净收入。同时,为他争取落实了生态护林员岗位,每年有8000元的补助。“刚开始不理解,觉得自己日子过不到人前面去,扶贫干部操的哪门子心?现在想想,真多亏了姚艳华,让我家有了今年的这般变化,麦收后复种的菠菜大面积滞销,她还帮我在平凉新阳光批发市场卖。”话语间,焦亚军的感动之情浮上眉间。
驻村两年来,姚艳华为村上办了一件件实事:实施危房改造14户,易地扶贫搬迁1户;实施自来水入户12户,解决了群众安全用水问题;扶持10户群众发展牛、羊、鸡等养殖业;输转贫困劳动力27户29人……
扶贫站王晨露:手头工作一门清
采访当天晚上六点半,刚吃完饭的王晨露便早早地来到乡上的扶贫工作站,对精准扶贫户的到期还款情况在国扶系统进行录入。坐在电脑前的王晨露一边敲键盘,一边告诉记者,精准扶贫户的到期还款情况信息录入工作是近几天最为紧迫的一项工作,涉及全乡124户,每个贫困户的还款进度有差异,一方面自己要动员贫困户积极还款,另一方面要和乡上的农村商业银行及时对接,这样做既保证了工作进度,又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
今年28岁的王晨露,三年前刚参加工作,“初生牛犊”的她被单位定岗在乡上的扶贫工作站,由她一人承担全乡的精准扶贫工作业务指导和资料收集整理及上报下传。接过“任务书”的王晨露,一度也很困惑,心里暗自发牢骚:自己作为一个刚来的干部,凭啥把这么重的工作任务压在她一人身上。工作了一个月后,她仔细发现,其实乡上的所有干部,上到乡党委书记,下到和她一样的一般工作人员,他们“雨里来风里去”到村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而自己是坐在办公室开展工作,比起他们的辛苦,自己还有什么怨言。
经过一番思想较量后,王晨露茅塞顿开:“可不能辜负组织的一片信任。”面对纷繁复杂的扶贫政策,为确保扶贫政策执行起来不跑偏、不走样,她认真研读上级的各项扶贫政策,甚至是一张表的设计,她都要弄明白个“一二三”。
“扶贫工作多而杂,工作到晚上12点是常有的事,有时候都忙到凌晨三四点。王晨露作为年轻干部,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对扶贫政策学得通、吃得透,我们不懂的地方都向她请教。”同事冯振华告诉记者。
王晨露坦言,扶贫工作虽然零碎,但要沉下心来去干,因为像雨露计划、精准扶贫贷款、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到户项目报账这些工作,若不能及时地进行摸底和上报,都会对贫困家庭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村支书白小平:多年坚守为圆梦
“全村254户972口人,距离街道近,人的思想活跃,矛盾纠纷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村的老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特别是有些村民对我这个长期‘掌舵’的村支书还有些想法……”11月20日,星火乡程家塬村党支部书记白小平笑着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逐渐改变了村民的看法,只要能让大家伙的日子越过越好,我的工作就没白干。”
今年已是57岁的白小平,从村上的会计、文书一路干起,1988年干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到现在已经有了30个年头。他说,刚开始当村干部时,村里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村里的基础设施有多落后了,现在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
2013年以来,在白小平的带领下,面对人居环境改善,村里先后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有117户人家住上了“一砖到顶”的新房;面对社道“晴通雨阻”,村里的6条社道已完成硬化5条;面对产业致富渠道单一,引导村民栽植苹果树911亩,人均接近1亩……
用老骥伏枥来形容白小平的工作劲头一点也不为过,他的坚守付出,也得到乡党委的肯定,连续两年来,程家塬村的工作考核在全乡11个村中一直遥遥领先。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白小平的老婆在外打工,唯一的儿子毕业以后分配到新疆工作,家里只剩他一个人。为了精准扶贫工作,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村部,忙的时候就在火炉上烤个馒头,喝点茶水,以这样的“简餐”打发自己。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0年以来,白小平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加班熬夜,多少件事情因群众不理解而选择沉默,但当听到群众对他的认可、看到贫困户的生活越来越好、村上的扶贫产业渐成规模时,白小平觉得这些付出值了。
“今年苹果行情这么好,明年春季还要给村里的群众栽植100亩矮化苹果树,让产业扶贫的‘甜头’为群众‘甜上加钱’!”白小平坚定地说。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