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健省长在全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作用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2018年12月13日)
同志们:
今年以来,省里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何把这些政策落下去,我感觉有“两个关键环节”:一个从推进工作来看,真正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镇党委政府;另一个从培育产业来看,真正能起内引外联作用的关键环节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乡镇党委政府在工作层面上问题倒不是很大,各级干部真的是拿出了敢死拼命的精神,白天黑夜连轴转,周末假日照样干,强度很大,非常辛苦;而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我感觉这是当前最急需、最薄弱、也最需花大力气抓好的一项工作。说它急需,是因为从今天算起,离我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满打满算只有749天的时间了,我们产业扶贫的好多任务急需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去承担,而目前部分合作社的带动能力与我们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说它薄弱,是因为在合作社工作上,我们明显滞后,一方面前些年有欠账,过去在中农办工作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其他地方的合作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我还专门就这个问题做过些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和国内调研,去年我刚到甘肃工作的时候,贫困村村均一个合作社都没有达到,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8月底,我们下全力做贫困村至少两个合作社全覆盖的工作,现在,“有没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毕竟起步时间短,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的带动能力还需要尽快提升。这么来看,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去评去论合作社的不足,缺乏带动能力,而是应赶紧拿出实际行动,去研究拿出如何具体有效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的真招实招。这次,省里专门安排两天半的时间,围绕加快提升合作社带动能力这个主题举办培训班,特意从中央和各地请来多位合作社方面的顶尖专家和行家里手,有几个专家是我亲自打电话请来的,包括我为什么也亲自给大家讲一课,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说它最需花大力气抓好,是我们在产业扶贫的方方面面基本都有了顶层设计并见到了明显实效,唯独合作社虽然数量上已有了,但质量还不行,即没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这是目前产业扶贫中最大的短板。
在讲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专题之前,我先把今年以来省里在产业扶贫方面所作的顶层设计给大家再梳理一下,道理很简单,我们发展合作社,根本还是为了发展产业,帮助群众增产增收。今年以来,省里在产业扶贫上可以说是憋足了气、铆足了劲,已陆续出台了60多个政策性文件,特别是6月25日,在庆阳召开了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提出了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在这160多天的时间里,从上到下都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从确定“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主攻方向,到制定落实“一户一策”;从千方百计筹措的“四笔钱”,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产销协会,到建设果蔬保鲜库;从充实6000多名帮扶工作队员、每个村配备农技员,到构建“3+1”保险保障体系,再到推广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扶贫车间等扶贫新业态,所有这些,使全省的产业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快车道。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看起来点多、面大、事杂,但实质上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统一体系,概括起来,就是这样四大方面,也可以说就是我们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一是健全“生产组织”体系,就是解决“谁来干”的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今年我们通过“自建”“外引”等多种形式,引进了德青源、海升集团、康美药业等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贫困地区新增龙头企业158家,贫困村全覆盖新建专业合作社2862个,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多层次主体。二是强化“资金投入”体系,就是解决“没钱干”的问题。筹集设立了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500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另外整合119.11亿元按照人均5000元、户均2万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的原则,提出“五个挂钩”的要求(与农民的自愿意愿挂钩、与“一户一策”挂钩、与真种真养挂钩、与见钱见物挂钩、与奖勤罚懒挂钩),用于到户到人的产业增收项目。截至11月底,全省75个贫困县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到位率为98.56%,53个县资金到位率达到100%,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累计发放286.5亿元。现在看来,钱的事不能说已没问题,但肯定不是最大最急的了。三是建立“产销对接”体系,就是解决“闷头干”的问题。主要是产销协会的建立和果蔬保鲜库的建设等工作。省里专门成立了有200多家省内外会员企业参与的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重点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区,加快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步伐(截至10月底,销售蔬菜89.77万吨,收入13.46亿元;马铃薯5.8万吨,1.2亿元;牛羊肉3万吨,16亿元;苹果2.4万吨,2.4亿元);同时,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扶持资金,按每百吨补10.5万元标准,在有需求的贫困县贫困村建设果蔬保鲜库,计划修建975座,已建成666座、在建153座,还要建156座。有了产销对接体系,就会有效避免周边各地大多种养同样的东西很容易出现的卖难滞销、谷贱伤农等问题,再不用为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而发愁。四是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就是解决“不白干”的问题。主要是构建起了以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3+1”保险保障体系,特别是设立了自然灾害和目标价格“双保险”,新增了肉牛、肉羊、高原夏菜、设施蔬菜、生猪、鸡6个省级补贴险种,实现农业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全覆盖。风险保障体系的建立,为农民稳定增收又上了一道比较牢靠的“保险”,我省的这一创新性举措,前不久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案例。
应该说,上面这四个体系中,我们各级花精力最多的是组织体系,而组织体系中最难的,需要我们亲自动手一步一步扎实去干的是合作社。所以,今天上午,抽出这半天时间,主要给大家专门讲一讲合作社的培育和提升问题。对于合作社这个话题,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一讲到发展合作社,估计好多同志脑子里首先就会有个疑问:我省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农村经济也很不发达,在落后地区落后经济条件下,合作社能不能搞好?能不能充分发展起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合作社并不高大上,它天生就是弱者的组织、穷人的娘家,一开始就是小农、小市民、小生产者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和谈判能力,与大农场、大商人、大公司抗衡博弈的产物。二战以后,东亚特别是日本、韩国,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很不发达,但他们专业合作社率先发展,搞得风生水起,为他们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大家首先要把心放下,经济落后,合作社不仅可以办,而且要多办、大办,并完全可以也应当办好。下面,我就合作社发展问题,跟大家作个交流,主要谈三个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第一个方面,先说一说合作社的前世今生
合作社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说它“老”,是因为产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说它“新”,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社的功能作用、组织形式、扶持政策历久弥新,不断有新的拓展和延伸。
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比较规范的合作社,1844年诞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一个名叫罗虚代尔的小镇。合作社,最初并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搞起来的,也并不是从农业最先开始的。前几年我在中农办工作时,专门带队去了一趟英国和波兰,对合作社作了专门考察,印象比较深刻。据介绍,当时镇上有28名工人,为了抵制中间商的盘剥,每人拿出1英镑作为入股资金,一起筹集了28英镑,成立了一个日用品消费合作社,取名“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受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合作社在英国广泛发展起来,业务逐步拓展到了消费、保险、信用、工人活动、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1895年(51年后),国际合作社联盟在曼彻斯特成立,将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合作原则归纳整理为国际合作社运动的普世原则,即经典的“罗虚代尔原则”,主要有这么八条:一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一人一票、民主管理;三是现金交易、不赊购赊销;四是按市价售货,获得一定的盈利;五是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六是盈余按购买额分配,社员平时购货,统一登记,到一定阶段进行一次结算,对盈余作了必要扣留之后,按社员购买社内货物的总额比例进行分配;七是重视对社员的教育;八是对政治和宗教保持中立。当今,国内外各种各类合作社八九不离十,仍基本秉持了这些基本精神。
罗虚代尔原则对后来世界上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农业农村领域合作社的发展开花结果最多、最广。国内的有关专家把当今国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大体总结为三种:一是欧洲的精细化合作模式,分工比较精细、专业性很强,常常根据具体产品或单项农业任务或功能组建合作社,比如牛奶合作社、小麦合作社、收割合作社等,通常遍布于农业的产、供、销、信贷、保险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二是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综合合作模式,之所以说是综合性的合作,就是农协的功能很全很强,涵盖农业生产、销售等多种业务,农民通过农协购买的生产资料通常占农户总购销量的四分之三,农协帮助农户销售的农产品达到了农民年销售量的九成以上。日本农协是在亚洲办得最成功的合作社之一,除了经济作用以外,这种合作组织还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很大程度是农民的“代言人”,甚至还能明显影响选票。三是以美加、巴西等新大陆国家为代表的跨区合作模式,也就是在美洲各国农业人口偏少、农场面积较大、农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各国农业合作社大多建立在生产同一种作物的各大农场基础上,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共同销售目的。也正是这种跨区域大农业合作模式,产生的规模效益,使美洲各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同时又促进了美洲国家可以集中力量,专心发展各自优势品种,形成大豆、玉米、小麦等全球大宗重要商品粮出产地。
虽然,国际上的农民合作社各有特色,但都具备一些规律性的共同特征:其一,都有专门的法律保护。世界上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出台了有关合作社的法律,从法律上对农民合作社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给予了明确和保护。其二,都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各国政府大都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合作社给予了很多特惠政策,好多政策是一般工商资本、股份制企业享受不到的。其三,都有鼓励联合的发展趋向。很多国家积极鼓励本国合作组织之间的再合作,实现多社组合、联合发展,提高竞争力,尽可能地扩大规模效应。其四,都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国外凡是搞得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加工企业,背后老板很多都是合作社,我印象,全球排名前十的乳制品企业,至少一半左右都是合作社办的,比如恒天然,这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也是新西兰最大的公司。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原料是自己的,加工是自己的,销售也是自己的,特别像鲜活的乳制品等,可以有效保证质量,绝不可能出现像我国前些年出现的三聚氰胺那样的事件。
第二个方面,谈一谈我们为什么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得这么重
跟国外合作社的发展比起来,我们国家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但近些年发展很快。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最早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提法;2006年10月,我国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一次从组织形式、经营范围、支持政策等方面做出了法律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在黑龙江视察调研时专门就合作社问题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并强调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这几年全国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个村平均有3个农民合作社(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4.8万家,是2012年底的3倍多;实有入社农户1.2亿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8.7%)。
从我们省的情况看,截至10月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9.9万个,社员184万人,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7262个贫困村共有合作社3.49万个,其中入社52.49万户129.23万人。在这项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时不时听到一些议论,认为我们建起来的合作社现在带动性不够。这是事实,我也知道,许多合作社昨天才建起来,今天怎么就可能发挥大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有这么三点认识跟大家交流:首先,有和没有的烦恼是不一样的。有了,才知道它不够,才知道要提升它,起码才有个说事儿的对象了;如果没有,肯定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老办法,种植也罢,养殖也好,还是分散单干的小农户,还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其次,现在同过去的合作社承担的使命任务是不一样的。现在发展合作社,脱贫攻坚需要,乡村振兴也需要,总书记讲的“五个振兴”,其中就有个“组织振兴”,还有个“产业振兴”,这两个振兴,都需要依托合作社来推动和实现。第三,现在同过去的合作社面临的发展条件是不一样的。过去的合作社,基本无钱办事,体系不健全,支持没渠道,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对合作社的帮助支持越来越多,都有不少“真金白银”的干货。光省里今年就拿出2个亿,对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贫困村新建合作社每个补助10万元,其他贫困县贫困村每个补助7万元。农业农村厅整合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及方大炭素公司捐赠资金5亿多元,也全部用于全省3105个合作社的发展。每户1万元左右的入股资金也在等“锅”下米。
总的,大家脑子里、心里面一定要先搞清楚、想明白,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对是一举多得、大家都能尝到甜头的大好事,具体好在哪里?我感觉,是不是有这样几点:
这是一条致富的“路”,能大大拓宽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办合作社的价值,核心在于让社员受益。从增收效益看,2017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均可分配盈余8万—10万元,每个成员当年平均分配盈余1600元;从带贫效果看,贫困地区合作社入社成员户均收入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我们省大体上也是这个比例,会宁、甘州这些合作社数量多、发展好的地方,这个比例能达到25%以上。
这是一座过河的“桥”,能大大加快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联结。首先,是个信息桥,农民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信息是不对称的,在市场交易中“两高两低”的问题很突出(不确定性高、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低、投资回报率低),专业合作社能有组织地大量搜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供需、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行情变化的趋势,决定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其次,是个服务桥,特别是农民缺良种、缺技术、缺资金等难题,通过合作社的组织、联系和融通,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今年新华社动态清样反映的、中央领导批示的会宁中川镇农民李亚东回乡3年养牛赔本,11万元打了水漂,如果我们的合作社发挥作用,良种、防疫能跟上,可能这样让群众欲哭无泪的事就不会发生。)第三,是个购销桥,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就是小到化肥、农药、饲料,大到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都能大量统一采购批发,有相当的议价能力;销售也是这样,合作社统一订单、收购、运输、销售,肯定相互不杀价,渠道既多也稳定,这样能让农户少花钱、多卖钱。
这是一道防火的“墙”,能大大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遇到干旱、洪涝、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可能颗粒无收,遇到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减收亏本。进了专业合作社,可以将分散的小农户联合起来,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和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大降低单个农户的经营风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如果合作社把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这些事都干起来的话,尤其是提一点风险基金、把保护价收购这一点做到了,肯定会让农民旱涝保收、稳赚不赔,彻底吃上“定心丸”,为群众增收加上“双保险”。(2012年,我到我国合作社发展比较快的江苏专门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做过调研,看了全国著名的养蟹专业合作社——南京市高淳县“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据他们介绍,2011年螃蟹产量丰收,但市场价格持续低迷,青松合作社的成员乃至长三角的养蟹农户都很发愁,正在农户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青松联社决定以市场双倍的价格收购,确保合作社的养蟹农户有一定收益,联社接着给经销商做工作,把联社的螃蟹基本按较高的价都销出去了,最后下来,不仅成员农户有较好的收入,合作社也没有亏多少,合作社的这种保护价收购政策,既让农民保了本,又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养蟹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是一棵摇钱的“树”,能大大催生“三变”改革的红利。致富能人领办合作社,再通过我们在全省推广的“三变”改革,就可以把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和人力这些生产要素搞活,提高生产效率,“地”,可以流转租赁或折价入股,取得稳定收益;“钱”,不管什么钱,农户自有资金、人均5000元的到户资金和其他扶持资金,都有地方入股分红;“人”,在生产效率提高的情况下,农村肯定会有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这部分人可以围绕合作社的生产、加工、运销各环节就近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这是一个连心的“家”,能大大激发贫困群众内生的动力。1943年10月,毛主席写过一篇《论合作社》的文章,里面就讲到合作社是为农民成员服务的问题,他说:“合作社的宗旨就是为群众服务,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和国民党的区别,也是共产党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虽然那时的合作社和现在的背景不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合作社的宗旨、初心和使命就是为群众为社员服务,贫困群众在合作社是只负盈不负亏,甚至是多负盈,在这个大家庭中,他们通过密切的生产合作和沟通交流,开了眼界、长了志气,活了脑袋、富了口袋,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对集体对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自然而然就萌生了、强化了。对基层政府来说,有了健全完善、运转高效的合作社,我们的好多产业扶贫的工作就可以放心放手地让合作社去干,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真可谓联体又联心、一举而多得。
第三个方面,讲一讲合作社下一步怎么发展好
合作社有这么多的好处,这么大的作用,我们确实没有理由不把合作社当作一件大事、急事、要事来抓。下一步怎么干、怎么抓,我感觉关键是解决好这样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合作社理事长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带头人。我有四点希望和建议:首先,要有点情怀。既然社员相信你,把你选为理事长,理所应当就应有点精神和境界,多讲点贡献和奉献,多讲点公正和公心,何况合作社社员大多是乡里乡亲,或者亲朋好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帮助他们特别是他们中的弱者,应是我们理事长的一份义务和责任。陕西袁家村带头人郭占武曾说过:“当村干部就不要想着与民争利,否则就没有威信。袁家村的干部没有一点特权,就是服务队,就是为村民跑腿的,为群众服务的,干活的。但是大家心里又都明白,村里发展好了,自己家也会跟着好,有大家才有小家。”这些朴实的话语,流露出一个合格带头人应有的情怀,我想合作社的理事长都应该向他们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学习看齐。其次,要有点本事。光有情怀还不够,理事长还要会理事、会干事,要有两把刷子,生产怎么搞,产品怎么卖,钱从哪里来,风险怎么防,盈利怎么分,都要有想法、有办法、有路数、有招数。这样,大家才信服你,愿意跟着你干。明后天有几个省内外的合作社领头人会有现身说法,大家要注意学到他们的真经真本事。第三,要懂些政策。现在,对合作社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不懂点政策跟不上形势,是很难办好合作社的。我觉得,做一个合格的理事长,最起码要了解知晓一些政策,当然更高的要求还能研究政策、琢磨政策,真正用足用活政策。除了理事长们自己要学习掌握,省里和各地的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也要汇集编一些资料,办专门的公布平台或网站,并加强政策方面的指导和服务。第四,要懂些交往。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跟上下左右的联系、里里外外的交往自然是免不了的,理事长不能光在家里干是把好手,还应当有点公关能力,对上知道怎么去沟通、对外知道怎么去协调,要善于同各种人打交道,为合作社发展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以上这4点,是对一个合格的理事长最基本、最起码的一些要求,具体看是不是要着重抓好这样几件事。
一是如何组织生产和销售。这是当好理事长首先要面对、起码要干好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从生产方面看,第一,要知道种什么、养什么。从大面上说,就是省里确定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对于合作社来说,产业选择上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宜发展六大产业的更好,其他有基础、有潜力的产业方向都可搞,包括地方的各类小品种,但一定要体现出“独一份”(如兰州苦水玫瑰、陇南油橄榄)、“特别特”(如中药材、玉米制种)、“好中优”(如苹果、马铃薯)、“错峰头”(如高原夏菜)的产业优势。第二,如何提高种养质量。这个我在省委农村工作会上讲过,就是要抓两个“三品一标”:一个是从产品产业角度讲的,农业部提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另一个是我从生产方式讲的,就是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第三,如何组织引导生产。虽然我们目前好多合作社能力有限,但是业务可以由少到多,服务也可以由单一到综合。省内做得好的一些合作社,比如中天羊业通过联合社组织58家合作社以“五统一分”(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分户养殖)的方式对接陇西县2万多农户搞繁育;中盛与贫困户、养殖合作社签订放养合同,按照“统一提供种羊、统一饲草配方、统一疾病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买回收”等“五统一”模式进行饲养与管理,都是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好形式好办法。通过这些模式形式,能够有效地加快推动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从销售方面看,好的农产品生产出来了,就要想方设法卖出去并争取卖个好价钱。具体怎么办?我看也有这么几条路。首先,可以找产销对接协会。今年以来,省里和各地成立了很多产销协会,他们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相对丰富,合作社要把这个资源利用好。第二,可以找各大终端市场和周边市场。主要包括东西部扶贫协作的4个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今年省市县在这些市场的开拓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第三,可以找超市。一旦进了超市,销售渠道稳定,农产品还能卖出好价钱,但这就需要在两个“三品一标”上狠下功夫,以质量赢得市场。第四,可以找网络。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各大电商平台发展也很迅速,大家要多学一点现代市场营销知识,用好各类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我省陇南这方面做得很好,大家可以去学学。第五,可以找帮扶单位。我注意到省发改委在这方面想了一些办法,他们帮助帮扶点卖蜂蜜,还有智能化的销售终端,这个非常好。第六,可以找用量较大的集团消费单位。如大公司、大企业、大中专学校等,都是我们许多优质农产品的好渠道好去处。最后还有一点,如果产品实在卖不出或暂时卖不出去,可以先把它贮存起来,“错峰头”销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年投入财力物力帮大家要建气调库的原因。
生产也好,销售也好,一个好的理事长是关键。前几天我到宕昌去调研,随机抽查了何家堡乡河口村的一家村办合作社,这个村的村支书叫杨顺才,他原来在新疆、西藏等地务工创业,搞过劳务输转、物流运输等,2011年在靖远县搞了个物流公司,一年能赚几十万。今年初,乡里村里把他请了回来,担任村支书,他以“两委”集体领办了合作社,也就是他们自己说的“公办”合作社,吸纳会员46户,其中贫困户29户,还正在建设一个100多吨的气调库。他一方面组织群众搞生产,动员种植蔬菜、瓜果;另一方面,他也依托合作社统一销售,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在西瓜未成熟的农闲时节,由他个人办的合作社(5名成员)从陕西等地统一调运收购外地西瓜,在成本价基础上每公斤增加各种费用3毛钱,赊销给贫困户社员,让他们在公路沿线销售,村民按每斤2元销售,每斤可获得7毛钱,甚至1块钱收入,贫困户每户收入达到5000元。当时我听了以后,立马就感觉这是个能人,脑子很活,村上真是选对了带头人。
二是如何进行融资和保险。合作社要在短期内发展起来,必须通过融资实现扩大再生产。目前,我省合作社在融资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缺少有效抵质押物、贷款的可获得率不高。针对这个问题,省里提供了贷款来源,就是前面在资金投入体系里讲的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500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一样都可以贷。谋划建立了担保路径和机制,在省级层面新组建了金控担保,设立了100亿规模的担保基金,金控担保入股市级担保公司,省市县三级的担保企业可以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同时,省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与省农业担保公司合作,设计制定了适合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金融产品,开展“壮大万家合作社行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支持运行规范、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能力强的1万家合作社做大做强。对合作社理事长来说,现在就要做好与银行的联系和对接,把生产销售的金融需求基础性工作做扎实,同时把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好。融资上的事大家如果实在做不来,我们还正在各个贫困村组建一个农金室,可以帮助合作社办理融资担保业务。
关于保险,我也讲个省里考虑的大精神、大思路,主要就是“三个全覆盖”。具体怎么做,后面还要专题讲。“三个全覆盖”:一个是对贫困户的全覆盖,省里将把48万户未脱贫群众中有意愿参保的40万户全部纳入保险范围。二是对贫困户种养特色产业的全覆盖,我们设立的贫困户种养产业综合保险,不仅仅针对“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而是将贫困户种养的所有特色产品产业全部纳入保险范围,所以,如果不在这六大产业类型中也不要紧,你们照样可以享受到保险方面的优惠。 三是对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的全覆盖,这样就算是受到异常天气灾害了,或者说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了,都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补偿,保本是没有问题的,也就不至于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却又白忙活了。这样下来,三年总共要投入38.2亿元,其中光省市县三级财政就要拿23个亿,这个我们是铁了心要花大价钱的。说这些的意思,就是想让大家放下顾虑和包袱,安心种地、放心养殖。所以,合作社理事长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动员参保等工作,尽快把保险的事干起来、单子签下来。除了正常保险以外,省里还考虑财政拿点钱,合作社也提一点,建立合作社的风险金,以备实行保护价收购。
三是如何开展分红和分配。对于合作社,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一点,就是合作社是对外盈利而对内服务的。对外,赚钱越多越好,但对内不能赚钱,对外赚的钱提留公积金,刨去正常运转的费用之外,要按不低于60%的比例分配给社员。盈余如何分配也有学问,首先,通常情况下,贫困户入股金是负盈不负亏的,而且一般分红水平还会比其他普通农户高,农村的股份合作制并不是标准意义上公司企业的股份制,我们不能用这个来套,这一点多少年来各地都是这么看待对待的。包括一般农户、合作社与企业合作搞股份制,通常也是只负盈不负亏的,而且当企业经营不善或拍屁股走人时,农民的股份特别是以土地等资产入股的股份是不能带走的,必须优先退给或清偿给农民,企业你要来合作就得认这一点,而且合同必须予以约定。其次,农民是很讲实际的,你不能给农民画一个说赚了钱以后再分红的预期的“大饼”,不管是资源还是资金入股,通常都要先搞一个保底的分红,8%也罢、9%也罢,这个必须先兑现。除此之外,如果赚了钱,到时还得按一定比例给农民进行“二次分红”。这方面,理事长要增强法治思维,也要有一点德治思维,要善于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对重大事项都应当召开成员大会进行集体决策,发挥好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作用,不得私设“小金库”,也不得搞其他“账外账”,确保合作社依法规范有序运转。
这里,我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合作社发展到今天,还得要有开放性,灵活处理多种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关系,一定要让利润分红和利益分配成为激发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持续动力。这方面,袁家村的股份制经营模式具有典型借鉴意义,他们选择进行股份合作,使其新型集体经济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这一股份合作模式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一是“基本股”,袁家村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其余62%量化到本村每个农户,每户20万元,每股年分红4万元,这样一来,闲置资产被盘活了,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联结得更紧密了;二是“混合股”,袁家村每一个商户,每一家农户的持股结构都不一样,既有资本入股,还有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等,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既有袁家村的,也有周边其他村的,形成了混合持股的结构,这里边体现的就是一种开放的思维和理念;三是“交叉股”,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互相持有股份,共交叉持股460家商铺,村民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入股的店铺,入股的村民范围已扩充到在袁家村的各类经营户;四是“调节股”,针对经营户收入高低不均的现实,村里将盈利高的商户变为合作社,分出一部分股份给低盈利的商户,以缩小他们与高收入商户的差距;五是“限制股”,在合作社入股过程中,全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股份少的可以得到较高的分红,股份超过限额的分红就会相应比例地减少。这种模式让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尤其是突出了追求效率与兼顾公平相统一,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了集体与农户的利益均衡化。
四是如何与龙头企业打交道。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发生关系,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体会,最好的效果,就是“你中可以有我”“我中可以有你”。前者,就是以合作社为主体向公司等企业投资或者会同其他市场主体发起成立公司,这方面,今年涌现出的宕昌模式就是一个典型,我后面会详细讲到;后者,就是企业成为合作社中的一员或者由公司领办合作社,这种情况是这次新修订合作社法的一个新内容,体现了合作社与时俱进的开放性。2012年的时候,我曾对这一合作形式作过专门调研,重点考察了常州市武进区的江苏立华畜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经营禽肉产品、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座谈中,我们试图了解公司领办合作社的真实意图,以及公司如何平衡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他们介绍,公司指派承担经纪人职能的公司员工与农户一起办起合作社,鸡鸭等家禽饲养主要由合作社承担,公司统一提供原料、统一提供服务,并以较为稳定的市场价格统一收购。通过建立合作社,公司的禽肉生产和来源更加稳定,公司则更加专注于加工和销售业务。为了保持家禽养殖人员队伍稳定,公司将发展加入合作社的目标成员锁定在中低收入农户群体。交谈中,我们干脆直接问到:“不办合作社不行吗?你们就是公司加农户,直接给农户提供服务和买他们的产品不就完了?”他们说,“首先,办了合作社,我们能给农民一个稳定的预期,和农民打交道有个特点,农民只能赚钱不能赔钱,如果这次养鸡赔钱了,那下次就没人养了,这市场也就没了。第二,有了合作社,农民总觉得(合作社)是自己的,办起事来农民更容易接受”。经过调研座谈,我们发现,公司领办合作社,主要目的是稳定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缓解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冲突。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公司领办合作社肯定降低了市场运行的交易费用,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也察觉到,公司在办合作社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政府的“好处”,在政策设计时,如何让农户能够更多地得到这些“好处”是个重要的关注点和把握点。这方面,常州市的做法可以借鉴,常州市制定了一个目录,进入这个目录的合作社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审核认定,市财政只对进入目录的合作社进行有关补助。
合作社究竟与龙头企业怎么打交道,我想首先要卸下思想上的包袱,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是农民,总觉得土,怕别人不理,不好意思与大企业交往。其实,我们看看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很多乡镇企业家与各位一样都是农民,甚至还比你们更土、更落后,但是他们一下子就跟那些大企业、大机构合作上了。为什么呢?我想这里面至少有两点奥秘。一个,你们是最朴素、最真诚的,越大的机构、越大的企业与你们交往时,不会怕被算计、不会感到压力,心里没有负担,很乐意与你们交往,即交易成本包括心理交易成本很低;再一个,只要你们手上有好东西、有好产品,企业就可能不请自到,请了就应当更愿意与你们交往。接下来,就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与龙头企业交往,我想有这样五点:第一,要愿意交往,真心实意地与龙头企业合作。第二,要亲自交往,见面三分情,瞅准的多跑跑,一来二往,往往就走到一起了。第三,要舍得交往,只有舍才能得,该给企业的利益一定要给,不要怕被企业剥削,企业到你这与你合作,就是为了有钱赚,你不舍点利,企业怎会来?第四,要感情交往,我记得上世纪70年代韩国搞新村运动时,把村社的带头人与企业家、演员等社会名人集中到一个学校培训,并要求他们同住一间宿舍,一个月下来大家基本上都成为了好朋友,以后找这些社会名流帮忙就不成其为问题了。大家要懂得用乡愁和乡情拉近感情,打动企业,寻求伙伴,获得支持。第五,要节制交往,即也要有必要的风险意识,增强法治意识和契约观念,签订协议合同,要尽可能把和龙头企业合作的风险考虑到,防止骗贷、资产流失等现象发生,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五是如何享受优惠政策。一开始我就说到了,合作社的本质是“弱者的联合”,既然是“弱者的联合”,就应当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对合作社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是国际上的一个通行做法。我国也是一样,在国家层面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意见,到各个地方也有地方性法规和细化的支持措施,包括我们省今年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含金量也很高。作为合作社如何充分享受到优惠政策,我感觉有这样几点非常重要。其一,希望大家先要好好学学法,读一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门用一章讲了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涵盖了财政、金融、保险、税收、土地、电力等很多方面。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你干合作社的事,就要首先把这部法律作为案头书,读熟、读懂、读透,这样干合作社就有了方向,心里也就明白该享受哪些政策了。其二,希望大家多了解政策,经常关注政策的走向变化。政策就是含金量,政策就是生产力。国家和省里制定这么多的扶持政策,目的就是鼓励合作社真刀真枪地干。这就要求合作社社员尤其是理事长,一定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时时关注和研究政策,看看哪些政策是合作社应当享受的,哪些政策已经发生了或取消或加强的变化。这样,自己心里有底也主动,不致于让大好政策该享受而未享受到。其三,希望大家腿勤嘴勤,多加强与乡里县里的沟通联络。我们合作社的理事长们,不论有事还是没事,都可以多到乡里和县里的相关部门跑一跑,一方面及时反映合作社的一些诉求,一方面了解一下有没有关于合作社的最新政策信息,这样上下经常沟通衔接,那些自己该得应得的政策特别是新政策一般都跑不掉。其四,希望大家多动动手指头,上网广泛了解各种信息动态。现在大家基本人手一部手机,手机上什么信息都有,我现在许多批示都是通过信息和微信来发出和传递的。只要手勤腿勤,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都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及省市县各级有关合作社发展的方针政策,并及时去申报享受。农业农村部下属的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专门办了一个“中国农民合作社网”,这个网站上有政务动态、政策法规、发展动态、调查研究、国际合作等各方面的信息,大家也可以经常浏览浏览。这几条希望,是提给合作社理事长的,从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业农村部门来讲,我也希望更要搞好这方面的服务,可以把关于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汇编起来,免费发送给每个合作社,做到送政策上门。这件事我已经给省农业农村厅作了安排,责成他们尽快办好。同时,也可办成办好像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那样的“甘肃农民合作社网”。
第二个问题:合作社如何联合起来抱团发展。这跟搞合作社一样,不是等发达了才能搞联合,现在就可以搞,而且不发达还更需要搞联合,通过联合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尽快弥补单个合作社发展的不足和短处。所以,这次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订最多的就是关于联社的规定,专门新增加了一章,明确三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这反映出全国各地合作社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普遍需求。目前,全国有联合社1万多家,我省有400多家,起步是好的,涌现出了一些典型模式。这里,我给大家着重介绍一下“宕昌模式”。
如果说庄浪模式,是在大的龙头企业引不来的情况下逼出来的,那么,这次宕昌县探索出的由合作社联社控股富民公司的模式,则是在庄浪模式基础上,对合作社运营机制乃至扶贫组织形式的一种主动创新。宕昌的这个合作社联社控股富民公司的模式,是我10月份在宕昌调研后,责成他们研究启动的,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宕昌县在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和专业单位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了这一组建任务。这是我省本土涌现出的合作社联合抱团发展并创新产业扶贫组织形式的又一生动范例。
他们先是由337个村办合作社组成了25个乡镇联社,再由25个乡镇联社组成县联社,然后由县联社来改制控股县上原国有农发公司,由县国资办代政府出资认购部分股份公司的股份,同时还引进了甘肃琦昆有限公司和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两家民营性质的战略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由县联社、两家企业和县国资办共同发起成立了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共认购股金1.58亿元,其中县联社代表25个乡镇联合社占82.3%、县国资办占12.7%,两家企业占5%。这个模式组建后,上一周我们在宕昌举行了宕昌合作社控股富民公司带贫模式签约仪式。
这两天我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宕昌这个模式作了点总结概括,其特点是不是体现为“四合”:一是能合则合。在产业上,就是能用合作方式推动的,什么产业都可以用合作社的办法推,像旅游合作社、物业合作社都可以;在主体上,就是谁都可以参加,包括我们现在引进的两家民营企业来参股,尤其对贫困户要实现全覆盖;在资金上,就是1万元的到户入股资金原则上都入到合作社,进而入到联社及其控股的富民公司里;在扶持上,就是国家的支持扶持政策形成固定资产的,尽可能都折股量化到合作社由合作社代持。二是乡贤促合。主要就是用好“三乡人员”,具体来说就是四类人,除村“两委”、“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领办帮办外,更重要的是鼓励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返乡的(在外打工的“城归”)、回乡的(在外工作的离退休人员)、下乡的(各类工商资本),四类人员领办创办合作社,解决了带头人的问题。陇南市前不久出台了两个政策文件,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和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村领办创办合作社,并给予每人10万元贴息贷款,可用于入股分红,这也是很好的探索。三是抱团联合。就是自下而上组建了两级联社,具体来说就是将村办合作社组织起来组建乡镇联合社,再由乡镇联合社成立全县联合社,这样就破解了单个合作社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四是多方混合。合作社、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出资控股参股,发展横向联合。这样,以上“四合”就实现了多类资源、多方主体、多个层级、多种所有的最佳配置和有效组合。
宕昌模式,最直接、最显而易见地达到了一石多鸟的多赢效果。对合作社来说,解决了合作社带动力不强的问题;对贫困户来说,找到了农民股金的出路和入口;对龙头企业来说,有了比较稳定的、高质量的原料来源;对担保公司来说,有效参与了产业扶贫工作;对金融机构来说,既拓展了业务,又降低了风险;对政府来说,有了一个推动产业扶贫、让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的最佳载体和最好管道。所以,如此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也是一个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有效经验。我在上周的宕昌脱贫攻坚座谈会和宕昌模式签约仪式上,安排在陇南9个县区加快推广,省内其他地方也可以加快学习借鉴。这同“三变”改革一样,如果说要试,也主要是试“会不会”,而不是试“对不对”,因为国内外办联社及由联社来办各种实体加工企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省里准备元旦过后在宕昌召开现场推进会,做一些总结推广。
第三个问题:各级政府怎么推动合作社更快更好发展。前面两个问题,主要是从合作社自身来讲的,而政府的支持,主要是从外部来对合作社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这是政府的职责所系。在我们省这样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的地方,更需要政府把合作社扶上马并送一程。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资金支持的事。主要就是落实好三笔钱,一笔是今年省里给贫困户户均2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目前来看,大部分地区这笔钱已经落实到位了(98%),但也有部分县区还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资金还没到位的,可以从下拨的2019年专项扶贫资金当中去支,一定要尽快足额发放到位。另外,对于已经到户的资金要加强管理,严格落实“五个挂钩”要求,确保这笔钱真正用到点子上。第二笔就是县一级专门安排的钱,明年,各县区要从整合的各类扶贫资金中专门拿出一笔钱,支持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的种养基地、仓储物流设施,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产品包装、电子商务,开展贷款贴息补助、担保补助等,希望各县区尽快做出预算,把这笔钱及早安排到位,省里也要加快拿出一个指导意见。第三笔就是银行的贷款,这笔钱对合作社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有关方面要主动对接、积极争取,引导指导合作社积极申贷,争取尽快落地并发挥作用。
二是加强培训的事。带头人的培训是一件大事。省里决定从明年开始,还要连续3年分级分批开展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每年计划培训合作社带头人1万名,主要采取现场观摩学习和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区域、分产业、分行业开展经营管理理念、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管理、品牌创建、产品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等多样化专业化的培训。这项工作各级政府也要积极跟进、同步开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增强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缺什么补什么,决不能笼而统之地走过场;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学习考察、现场教学等方式尽可能要灵活运用,可以组织多到外地,特别是四川、重庆等周边地区学习取经,实地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干的,这样上手上路就快一些。
三是规范提升的事。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当前要着重抓好三点:一个是引导规范运转。我们很多合作社都是今年新组建的,规范运转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和短板,有关部门要认真排查、加强指导,帮助合作社落实好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确保把股金确认、章程完善、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做规范、做扎实、做到位。对于“只搭台、不唱戏”的“空壳社”现象,违背群众自愿的“被入社”“被规模”现象,还有“变形走样、走音跑调”的休眠合作社现象等,需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我特别提醒大家一点,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一条淘汰性的规定,即第71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续两年未从事经营活动的,吊销其营业执照”,这一点在工作中要注意并抓好。第二个是做好示范社创建。省里打算明年以贫困县贫困村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示范社,相关部门要严格评定,落实好奖补政策,重点支持示范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提高示范社贷款授信等级和贷款信用额度,同时也要强化典型培训,宣传一批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示范社,不断扩大示范带动效应。第三个是引导发展联合社。这也就是前面我讲的抱团发展,各地要围绕壮大实力、增强带动能力,引导合作社分产业、分行业、分类型、跨区域创建联合社,带动层次低、规模小、实力弱的合作社走联合发展的路子。
四是落实政策的事。在保险保障上,一方面要尽快落实好省里出台的农业保险政策,引导合作社积极参与自然灾害保险和市场风险保险,并抓紧支持合作社建立风险金或在公积金中安排这一内容。另外,国家明确鼓励地方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有关部门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在税费支持上,税务部门要在税务登记、免税申报、发票领用等环节,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特别是落实优惠政策上,要做到“三个一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生产和初加工的农产品,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一律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一律免征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经营家禽、畜牧、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的收入,一律免征营业税。在用电用地保障上,要落实好国家政策,对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对合作社所用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要提高合作社用电用地便捷化,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土地管理部门要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
同时,要加强组织保障。一个是配强支持力量,省里决定市县乡三级要建立一支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各级要按要求落实好,乡镇一级与合作社关系最紧密,要特别注重配强乡镇辅导员队伍。另外,对县一级来说,还要调剂充实乡镇农经工作人员队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积极服务合作社发展。第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明年省里要专门举办两期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对市县两级的合作社辅导员轮训一遍,市、县两级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镇辅导员轮训工作,确保这支队伍懂业务、精专业、会管理。
同志们,这次培训班内容很丰富、机会很难得,从今天下午开始,安排了几位专家学者和合作社带头人给大家讲课,他们在合作社发展上有很深的研究、很高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希望大家珍惜机会,认真听讲,悉心领悟,多思考、多交流,学以致用,真正把合作社这套体系和机制搞清楚、弄明白,把有用的实操经验和方法学到手、运用好,力争成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行家里手,努力在产业扶贫的主战场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全文)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