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厅局信息

一个贫困县的产业之变 ——镇原县产业发展见闻

2018年12月24日 甘肃经济日报 吴正楠 涂文奎

从人背肩扛畜力拉运到机械化作业;从追求温饱的传统农业到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到新时代的“三变”改革……走进镇原,记者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带来的是镇原中药材、万寿菊等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实现了镇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夯实了镇原县脱贫攻坚的产业根基。

引领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药材种植让杨雪莲成为镇原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之一。

11月13日,记者见到镇原县郭原乡景塬村万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雪莲时,她正忙着联系合适的挖药材的拖拉机,准备采挖今年种植的药材。“与以前的畜力种植,人工挖药相比,现在都是机械种植,机械采挖药材。” 杨雪莲说,近期打算买一台挖药用的大机械。

杨雪莲2012年发起成立的万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有200多个社员,主要种植的药材有黄芪、丹参、党参、黄芩等品种,实行社员自己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管理和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

自2010年种植药材以后,杨雪莲家里收入增加了,还在县城买了楼房。为选种适合本地种植的药材品种,近年来杨雪莲试种成功了丹参等药材,还多次前往陇西等地学习药材种植技术了解市场行情,让自己成为一名药材种植和经营销售的行家里手。

初冬时节,寒气袭人。在镇原县郭原乡毛庄村,药农们却忙着挖药材、分拣、装车。毛庄村采取“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并将其作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今年3月成立的毛庄村毛庄富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民580多亩地种植了黄芪、丹参、黄芩三种药材。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今年秋后,合作社又流转了600亩土地。 “每亩流转费400元,再加上打工每天收入80元钱,这样算下来,要比种小麦和玉米划算。”毛庄村村民贾韫熙说,他流转了家里的16亩土地,全家人的生产生活和合作社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彻底告别了以前玉米、小麦年年种的单一经营发展模式。

为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2017年,镇原县与天士力控股集团签订《关于镇原县产业开发助推精准脱贫合作协议书》,并按照“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金融+保险”的产业培育机制,引进成立甘肃欣堂医药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中药材种植及收购合同》,统一提供中药材种子、种苗,举全县之力培育壮大柴胡、黄芩、黄芪、丹参、党参等中药材种植产业。

依托平泉汇丰、郭原万盛、方山百合等百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镇原县已建办千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2处,种植中药材6万亩,配套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厂一期工程。镇原县正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把镇原打造成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药源基地,使中药材产业成为镇原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传统种养变身特色产业

白马寺村,是镇原县开边镇西北部的偏远小山村。村民许天科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日常生活开销主要靠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来维持。那时候,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也没什么产业,刚解决温饱问题,日子过得很紧巴。”

到2014年,白马寺村415户农户中贫困户占到了172户,贫困面41%。产业结构简单、增收渠道单一,严重制约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摆脱贫困要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近年来,白马寺村大力发展养殖,玉米地套种白瓜子、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使家家户户有了脱贫致富产业。“今年,合作社在玉米地套种白瓜子100多亩,每亩可取子80斤,每斤能卖到5元左右,全部由庆阳中兴公司统一收购。” 白马寺村洞子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惠付荣说。目前,白马寺村建成331+专业合作社2个,规模养羊户达到了50户、养羊1000多只,种植全膜玉米3500亩、中药材100亩、万寿菊100亩。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