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结硕果 盐碱地成聚宝盆
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镇共有耕地面积5.2万亩,其中盐碱地达1.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4%,是景泰县三大贫困片区之一的盐碱贫困区。土地盐碱化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致贫原因。面对耕地盐碱化日趋严重,群众生活无法保障的现状,草窝滩镇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引进天津市西青区农业科技企业和合作社,利用天津市帮扶资金,深化产业扶贫项目合作,探索形成了“杞、渔、井、渠”的综合治碱工作方法,盐碱化耕地逐步恢复生产,盐碱片区群众收入稳步提高,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以“杞”治碱,改良碱化土壤。枸杞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种植规模达2万余亩,建成了玉杰、世纪红等枸杞专业合作社6家,打造了黄河石林枸杞、五星红杞、世纪红等省内外枸杞知名品牌5个。这里出产的盐碱地枸杞钙含量高出普通枸杞7倍,锌铁含量是普通枸杞的5倍,绿色无污染,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然而,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树种老化、病虫害增加、投入增多、土地次生盐碱化等诸多问题成为这一传统产业发展的阻碍,枸杞产业更新换代、提质增效迫在眉睫。2019年3月,草窝滩镇引进天津金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该镇长城村集中连片流转盐碱耕地2000亩,合作实施枸杞提质增效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种植枸杞每亩年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为延伸产业链,计划配套建成小型枸杞烘干车间16个,建成大型枸杞交易市场1处,扶持玉杰公司开发枸杞酒、枸杞醋等系列产品,推进枸杞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以“渔”治碱,发展碱水养殖。草窝滩镇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探索生态治碱,依托盐碱地湿地资源,促进生态渔业融合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按照“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生态修复”的思路,引进景泰县和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三道梁村开发盐碱地1500亩。目前已开挖水塘面积800亩,建成鱼塘260亩、高位虾棚2座,投放的鱼虾适应性强,生长良好。在抬田土地上种植了葡萄、芹菜、西红柿等适应性农作物320亩,栽植绿化树木2000棵,苗木成活率良好。今年又引进广东海大集团在盐碱地上开挖水塘面积500亩,发展咸水鱼虾养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有效改良了盐碱地,而且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助力精准脱贫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以“井”治碱,降低地下水位。按照渠井结合的工程措施,在杨庄村、红跃村重度盐碱区开挖排碱井17眼,每眼井控制盐碱地200亩,通过抽排使盐碱水水位由以前的0.2米下降到地下3米。目前,该区域耕地已经全部透水,可以机械作业。通过对100亩试验田复耕,甜菜等耐碱作物种植适应性较好,耕地逐年得到了恢复。
以“渠”治碱,疏通排水系统。草窝滩镇盐碱区地势低洼,地形基本为盆地,东部山梁为红砂岩地质结构,酷似“堰塞湖”,导致地下水下流聚集而不能有效排出,土地严重返碱。为破解这一难题,草窝滩镇先后争取14亿元扶贫项目贷款实施排水治碱工程。该项目共修建排水沟渠27.3km,其中排水干沟4条18.5km,排水支沟18条8.78km,开挖排碱水涵洞2.4km。通过疏通延长排水干沟,新建排水支沟的方式,构建灌区完善的排水系统,从而排除回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治碱工程的实施,盐碱片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通过“杞、渔、井、渠”相结合的方式,草窝滩镇有效破解了耕地盐碱化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探索出了农业、生态等多种增收渠道,为盐碱贫困区群众脱贫致富夯实了基础。(白银市农业农村局 供稿)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