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畜间包虫病防控构成坚实屏障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获悉,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以牧区和半牧区县为重点,持续加强畜间包虫病防控,落实牛羊免疫、犬只驱虫、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措施,加强科普宣传,不断强化群防群控。2023年,全省牛羊包虫病阳性率、犬粪抗原检出率分别为0.97%和0.42%,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0.35个百分点和0.84个百分点,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甘肃省将包虫病防控作为保障农牧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纳入《2022—2024年全省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逐级压实防疫责任。出台《甘肃省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3—2030年)》和《甘肃省牛羊包虫病防控指导意见》等文件,完善畜间包虫病防控策略,细化目标任务,落实指导措施。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200万元,支持免疫、监测、犬只驱虫、检疫监管、病死动物和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强化防控条件保障。
同时持续推进强制免疫,2016年以来,连续在玛曲、碌曲、夏河、合作、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环县等9个牧区半牧区县,使用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对新生羔羊开展免疫。2021年以来,在碌曲县开展牦牛免疫试点。各县成立动物防疫服务小分队,整村推进集中免疫和每月补免,不断优化免疫程序,确保免疫覆盖面,提高免疫质量。近三年,累计免疫羔羊392.5万只、牦牛3.1万头,免疫抗体合格率均保持在70%以上,构筑了坚实的防疫屏障。
在监测方面,持续加大监测力度,组织开展畜间包虫病流行基线调查,针对不同地区(牧区、半牧区、农区、城镇)分类开展整群抽样,摸清包虫病分布及流行态势。根据基线调查结果,制定落实畜间包虫病监测方案。近三年,累计检查屠宰牛羊肝肺组织18.44万份,检出包囊阳性2745份;检测犬粪样品6.04万份,检出阳性519份,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
在犬只管理方面,甘肃各地按照“月月驱虫、犬犬投药”要求,建立完善犬只管理、犬只驱虫及犬粪无害化处理等模式。在摸底登记底数的基础上,引导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犬只定期驱虫,全面建立驱虫台账。在无主犬经常聚集、出没的场所或区域,定期投放驱虫药饵,跟踪做好犬粪收集、深埋、焚烧等处理。近三年,累计驱虫犬只1644.8万只(次),有效降低了犬只感染率。
此外,持续强化检疫监督,积极推进牛羊定点屠宰管理,配备300余名官方兽医,严格按照检疫规程,加大牛羊屠宰监管力度。督促86家牛羊定点屠宰企业对病变脏器实施无害化处理,降低传播风险。强化对分散宰杀牲畜内脏的管理,广泛要求农牧民不随意丢弃牲畜内脏。举办牛羊屠宰检疫技能竞赛,编制实施检疫考核标准,指导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畜牧兽医部门联合卫生健康等部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推动包虫病防治知识进牧区、进农户、进学校宣传活动。近三年,全省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4406场(次)、培训44.8万人(次),组织观看包虫病防控专题宣传片《格桑花开》22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4万份。2023年,全省农牧民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3.4%,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个人防护意识和防治能力不断增强。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编辑: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