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探索运用“五联”模式完善产业经营 体系形成“组团式”扶贫效应
近年来,静宁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省、市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建立完善帮贫带贫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五联模式”,充分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把产业要素盘活在产业链、将贫困群众吸附在产业链,形成了集约联动发展、利益多方共享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一是国有平台公司“联项目”,引活水破解瓶颈制约。为帮助群众适时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扶贫产业、促进增产增收,主动打破传统经营模式,以全县24个乡镇为基础单元,由各乡镇政府牵头建办产业扶贫开发公司,将政府参与市场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采取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行“双轨”模式,实现产业扶贫有承接平台、有经营主体、有孵化基地。乡镇产业公司充分发挥受政府宏观指导、与各类扶贫政策承接紧密的“先天优势”,将培育富民产业、强化帮贫带贫作为“主责主业”,积极争取符合基层实际的各类产业扶贫项目,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缺项目、缺资金等现实问题。近两年来,全县24个乡镇产业公司共统筹整合贫困户入股、村集体经济、“牛果劳”产业发展、东西部协作帮扶等各类资金15.17亿元,为各类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增收产业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龙头企业“联市场”,筑网络搭建产销平台。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依托乡镇产业公司平台,采取“政府项目扶持搭建平台,企业带技术市场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敞开大门迎客商、举办节会引客商、主动上门招客商,以优惠扶持政策引进经营状况好、市场前景好、技术实力好的龙头企业。借助龙头企业雄厚的资金链条、专业的科技人才、成熟的市场资源等优势,拓宽从农户到基地、基地到市场的产销路子,建办甘肃春盛康达、甘肃陇上草牧业、雄康牧业等龙头企业4家,培植供港肉牛养殖及出口创汇基地、西北部优质饲草玉米生产加工基地、河北希星肥业3000吨有机肥生产加工线等产业实体4个,招商引资金额达43.63亿元。通过发展产业,向粤港澳等高端市场销售红牛598头,实现收入1465万元,推动形成了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发展一个产业链条、搭建一个产销平台、打造一个品牌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多赢局面。
三是合作联社“联组织”,储动能盘活要素资源。坚持集聚资源办大事、集聚合力促发展,围绕破解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资金分散、资源零散、链条短小、效益不高等影响帮贫带贫质效等困难问题,打破合作社“单门独户、单打独斗”的现状,注重建立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全链条发展体系,积极探索创办合作社联合社,优化信息发布、加工生产、销售服务等流程环节,全面整合资金、人才、市场等各类资源,打造了以饲草种植、平凉红牛养殖、静宁苹果等一大批集贮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社联合社,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809家,家庭农场300家,基本实现了每个产业都有“产业联合体”,每个链条都有龙头带动、每个领域都有联社组织,形成“众社拾柴火焰高”的规模聚集效应。如界石铺镇瞄准肉牛养殖饲草供应的前端市场和平凉红牛供港出口高端市场,建成康源牧业联合社、陇上饲草种植联合社等产业发展联合社,加工的优质裹包饲草销往蒙牛、庄园、新希望等国内龙头乳品企业,平凉红牛直销粤港澳市场,构建了以畜带草、以草兴畜的循环农业发展体系。通过建办各类合作联社,将分散运行的同行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推动全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周边市场销售向出口创汇转型,产业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产业联合组织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日益凸显。2019年,全县共出口苹果6万吨,收入3.9224亿元;向粤港澳等高端市场销售红牛598头,收入1465万元。
四是合作社“联农户”,强引领助力稳产增收。以合作社规范化提升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坚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化建设、群众参与度、市场化运作方面持续发力,针对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资源、无劳力、无技术、无资金等短板弱项,发挥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高、专业化技术强、集约化带动快的优势,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闲置资金和资源要素,紧密结合贫困群众有资源无能力、有劳力无技术、有技术无资金发展产业的现状,采取资源、资金、技术入股的方式,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培训、资金整合、资源盘活等方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解决方案,加速了困难群众全员参与合作社发展的规模化、基地化、市场化产业建设进程。近年来,全县共建办种植、养殖、加工、旅游、人力资源等合作社1681个,吸纳贫困群众社员25224人,参与资金、资产、技术入股20341.83万元,实现分红1104.619万元,产业脱贫7600户,真正发挥了合作社在增收致富、产业扶贫及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助推器”作用。
五是农户(贫困户)“联资源”,防风险促进多方共赢。创新入股模式,由县农发公司和龙头企业引领、村级党组织实践探索,引导村集体和农民以土地、资金、房屋院落、设施设备、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农用物资、技术技艺和劳务承包多种方式入股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搜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供需、掌握市场动态,根据行情变化趋势决定种养结构及规模,特别是针对农民缺良种、缺技术、缺资金等难题,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融通、联合起来,扩大经营范围,实现规模化生产,建立稳定供销关系和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和组织化程度,有效降低单个农户的经营风险。建立“保底收益+务工收入+盈余股比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合作社在“果、牛、薯”等产业发展中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如界石铺镇在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推行的“3425”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户交售550公斤以上红牛在市场上每公斤加价3元报价收购,贫困户交售红牛每头另外加价400元,村办合作社每交售一头牛支付200元中介费,合作社经济人交售每头牛支付50元有偿服务费,有效激发调动了农户和社员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积极性,发挥了强有力的帮贫带贫效应。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