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抓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增效益
近年来,民乐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持续培育壮大“六大”特色产业,促增收、提成色、补短板,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夯基础,实施高标农田出效益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以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为重点,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推行“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将农户闲置、碎片化的“井”字形小块田变为“一户一块田”“全村一大块”的机耕大土地,农业逐步向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耕地产出效益明显提升,由低价流转的贫瘠老农田变为竞相流转的沃土良田,土地流转费由过去的200—300元/亩增加到现在的400—500元/亩。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现代农业“一号技术”,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将项目区传统“大水漫灌”方式变革为“精准滴灌”,亩均节水400立方米以上,节水率达50%以上,且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和施肥、喷药等人工投入,亩均节肥20公斤,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推进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精细、高效型转变。至目前,民乐县107万亩耕地中高标准农田面积达42.03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7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
建基地,引领特色产业树标杆
民乐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禀赋,按照“区域布局、规模连片、集约经营”的思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调优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以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食用菌、优质林果、饲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体系。突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在民乐县建立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水肥一体化化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县发展以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草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面积88.3万亩,其中中药材30万亩(500亩以上连片种植点50个),马铃薯21万亩(500亩以上连片种植点36个),高原夏菜9.8万亩(200亩以上连片种植点17个),花卉0.5万亩,小杂粮、油料、玉米等特色作物22万亩,饲草5万亩,建设食用菌大棚1720座。同时,按照扩量、提质、增效要求,鼓励养殖大户和家庭规模户承包租赁闲置养殖棚圈,大力发展以猪、羊、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和蛋鸡产业。截止目前,全县畜禽养殖达167.22万(头)只,畜禽存栏达113.76万(头)只,畜禽出栏达53.46万(头)只。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如过去我县种植的油菜籽、大麦等传统作物,亩均纯收入200元左右,现种植的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亩均收入分别达到2400元、2250元、2800元以上。
延链条,强化龙头带动创品牌
聚焦“六大”特色产业,鼓励爱味客、诚泰药业等“农”字号企业开发主食产品、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引导31家合作社实施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新增农产品冷藏库容3万吨以上。紧盯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依托海升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打造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民乐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着力推动民乐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抓变革,助力富农增收促脱贫
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水肥一体化项目资金建成的调蓄蓄水池、首部系统等固定资产,以量化入股的形式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比例向村集体和群众分红。同时将新增耕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面推行“土地经营权+劳动力+经营主体”模式,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富民产业,积极与村集体、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在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吸纳群众在基地务工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预计人均年增加工资性收入8000元以上,实现增加收入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