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奋民:三点建议为甘肃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科学利用支招
甘肃是我国六大草原牧区之一,草原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多年来,甘肃省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草原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挥甘肃草业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持续发力,有力地支撑了草原事业的发展。但是,甘肃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草原类型多样,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难点和短板。近日,甘肃省政府参事、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阎奋民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草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建议》得到省政府领导批转,省林业和草原局将在工作中积极采纳。
一、深化认识,达成草原多功能定位共识
对草原功能定位的认识,直接关系到草原保护建设的主体内容和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3年3月1日起施行)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赋予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等法定多功能地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2010年发布)指出要树立“区分主体功能的理念。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比如,草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近年来,我省认真汲取中央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保问题发出问责通报的惨痛教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强调草原保护为多,推动草原建设与合理利用为少,对我省草地农业和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019年8月20日,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丹马场,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环境由乱到治还是大见成效。到这来看一看,才能感受到祁连山生态保护的作用、生态屏障的作用,这是国家的战略格局,新发展理念在你们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继续把它向前推进。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引导绿水青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统一草原多功能定位的认识,对进一步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绿水青山与保护优先下科学利用草原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引导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助力我省绿色崛起尤为重要。
二、摸清家底,构建草原大数据平台
《草原法》规定,“国家建立草原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定期进行草原调查”。应适时启动我省草原资源专项调查工作。围绕国家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借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对全省草原的面积、等级、产草量、载畜量及各生态功能区草原分布情况和利用现状等进行调查统计。对照我省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即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黄河水源涵养区和省境内设立的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和生态脆弱区(如水土保持区、风沙侵蚀区等)内的草原分布情况,衔接即将发布的三调草原面积、已有草原承包面积和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面积数量,汇集草原专项调查统计成果,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草原大数据平台,彻底扭转草原分布底数不清、草原面积数出多门、草原等级评定不足、林地草地面积重叠的被动局面,为草原生态保护利用和依法治理打牢基础。
三、完善制度,构建分区施策动态治理的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格局
随着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改革深入,草原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优化。应适时修订《甘肃省草原条例》(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明确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敏感区和优先开发区等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草原保护与利用相关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和草原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及市场主体的责任,为草原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法制保障。应优化调整正在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草原保护建设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导向与主要内容,依法将分布于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脆弱区的草原全部纳入禁牧补助,将目前已持续禁牧10年之久而分布于可开发利用区域的草原调整为非禁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将具备种草条件的退化草原和不宜种植农作物的耕地纳入退牧还草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加大风沙源草原治理力度。应进一步加大草原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建立不同功能区草原野外观察站,动态监测草原变化,开展草原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评价,推动草原可持续利用。应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坚决遏制部分区域在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中出现的“禁而不止”“平而不恒”现象再度发生。
编辑:庄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