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半个世纪养蜂路
三月的庄浪,天气还有些寒冷。但庄浪县南坪镇沈坪村养蜂大户王润举家的蜜蜂已经到了割蜜期。3月14日早上,在自家门口的蜂蜜专卖店里,王润举刚卖完蜂蜜,就和父亲凑在手机前,观看弟弟王堆田从四川内江发来的割蜜视频。看着百花齐放、蜜蜂纷飞的养蜂现场,父子俩开心地笑了。
说起王润举家的养蜂,还得从父亲王希孔说起。
今年84岁的王希孔老人原是一名教师。1969年,国家倡导发展多种经营,沈坪村人有了养殖蜜蜂的想法。可当时村里人都不会养蜂。作为村里唯一的文化人,王希孔被派去养蜂。因为缺乏技术和经验,一年下来,村里买的10箱蜂全死了。最后,王希孔跟着一名宝鸡的张师父,学习养蜂技术。他刻苦学习养蜂知识,细心观察蜂蜜生活习性,总结经验教训。2年后,王希孔回村重新养起了蜂。不到几年时间,沈坪村的蜜蜂就发展到40多箱,成了县里最红火的村企业。
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开个人经营,王希孔很高兴,自己买了几箱蜂,开始了家庭养殖。养蜂是靠天吃饭,有时遇到阴雨多或者天旱年份,花源少,产蜜少。有时蜜丰产了,可是没销路,同样卖不上钱。但王希孔靠着一股韧劲儿,还是坚持了下来。为找花源,他带着蜂箱,一年四季奔走在全国各地。他为人正派,从不掺假,蜂蜜很畅销,日子逐渐好起来了。上世纪80年代,他家的蜜蜂已经发展到70多箱,王希孔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进入了“万元户”的行列,受到县上的表彰奖励。
上世纪90年代,在外面跑了几十年的王希孔,依然过着放蜂生活,每年走着从南到北追赶春天的路。直到1998年才结束了在外放蜂的旅程,返乡养起了土蜂,过上了安稳日子。他的三个儿子接了老人的班,继续在外面跑。当时,土蜂养殖沿用老办法,割一次蜜,就少一窝蜂,一直形不成规模。王希孔就用洋蜂养殖技术改良土蜂箱、培育蜂王。尤其是蜂箱的改良加快了土蜂的繁殖,他家的土蜂一下子发展到了30多箱。土蜂蜜营养成分高,用途广,市场价格很高,最高一斤上百元。
但是,王希孔并没有“闷声发大财”,看到附近很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老人孩子没人管,他心里也不是滋味。他感到养土蜂不仅收入好,还能照顾家里。这些人只要想学的,不管多忙,他都要抽时间,手把手地传授养蜂技术,帮着给他们育蜂王。刚开始养蜂,很多人没有经验,常会遇到问题。王希孔总是不厌其烦,亲自上门,随时随地解决农户在养蜂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王希孔年龄大了,跑不动了,二儿子王润举就接着跑,成了当地育蜂能手。
养蜂业既不占耕地,也不影响生态,还有着“饲料成本低、劳动力要求低、见效快、收益好”等优点,是山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为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蜜蜂养殖行业,形成抱团发展,打造庄浪土蜂品牌,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2016年,王润举注册成立了庄浪县王氏蜂业蜜蜂养殖农民合作社,提供物资、管理、技术培训、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质量,王润举家的蜂蜜渐渐卖出了名气,全县很多养蜂户加入了他的合作社,甚至张川、秦安、静宁、华亭等附近县区的养蜂户也过来取经。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行业带头人。
这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王润举不断拓宽蜂蜜销售渠道,在开实体店、跑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电子销售渠道。2017年,王润举的儿子王彦奇刚大学毕业,就在家门口建起了电子商务网店,通过邮政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多方式销售蜂蜜,网上销售额不断扩大。仅去年,网上销售蜂蜜近10万元。
王彦奇告诉记者,养蜂在他家已传了三代,经历了半个世纪,现在成了家族性产业。多年的实践证明,养蜂的确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行道。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