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芯片”密码的破译者——记甘肃省农科院研究员、清水小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鲁清林
一身泥土气,两袖小麦丰。田间地头,有他的足迹;科研论坛,有他的身影;收割晾晒,有他的汗水。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省农科院研究员、甘肃省粮棉油高产创建指导专家、清水小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鲁清林。
初心,小麦育种的逐梦者
古语云:仓廪实,天下安。小麦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口粮。作为一个从陇东农家走出来的孩子,他从小立志要从事农业领域科研,种出更多的粮食,让父老乡亲和众多的老百姓过上温饱生活。1985年从甘肃农业科技学校毕业后,鲁清林饱含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怀揣“种好麦、吃白馍”的梦想,加入甘肃省小麦育种专家周祥椿教授的科研团队,从此踏上小麦育种的研究之路,而且一干就是39年。在工作期间,他坚持学习、刻苦钻研,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实至名归的小麦育种专家,成为小麦“芯片”密码的破译者。
奉献,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
作为一名基层的科研工作者,鲁清林扎根清水大地,几十年如一日,每年坚持在科研和生产一线工作200天以上,顶烈日、冒风雨,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小麦生产情况、农户(企业)对品种的满意度等,先后参加和主持育成44个小麦品种,每个品种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每年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他都带着家人住在试验站,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都说试验站才是他真正的“家”,小麦才是他的“孩子”。他在科研上严谨、务实、求真的作风和生活中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团队成员,大家都以他为榜样,为甘肃冬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心血。
使命,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面对甘肃生态条件复杂、小麦种质资源匮乏的现状,鲁清林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小麦种质资源1万多份,按照降株高、改株型、提产量、强抗性的育种目标,进行新品种的选育与种质创制。育成的品种在甘肃、宁夏、陕西和青海等省(区)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推广面积占我省冬小麦总播种面积的40%,增产小麦15亿公斤以上,新增纯收入50亿元以上,尤其是兰天36号小麦良种2022年在清水现场实收亩产达714.3公斤,创造了甘肃寒旱区旱地高产纪录。同时,为解决陇东南地区小麦条锈病问题,他筛选出200多份核心抗条锈小麦种质资源,建立了全国最大最全的小麦抗条锈基因库,主持育成了以兰天30号、兰天36号、兰天42号、兰天48号和兰天58号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条锈兼抗多种病虫害、矮杆、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在抗性和产量上取得了新突破,有效遏制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超越,绿色发展的挑战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面对小麦育种现代化、生产新方式和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鲁清林主动调整研究方向,积极参与推动甘肃小麦绿色高质量发展课题,带领团队着力在环保、高效、节水、节肥、节药等种植技术上攻关,切实减少小麦种植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土壤质量,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让每个人吃上放心的健康食粮。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还有很多小麦育种的难关需要鲁清林及其团队攻克,鲁清林将终其一生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勇做甘肃小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继续书写一名小麦育种人的精彩篇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省政府参事,鲁清林心里时刻装着甘肃发展,惦记着甘肃农业,他围绕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课题,撰写各类建议10余篇,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获4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编专著4部。先后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民进全国履职能力建设先进个人”“民进全国社会服务暨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民进全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感动甘肃 陇人骄子”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来源: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