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加快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步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有效组织形式

2021年12月05日 甘农融媒 李旺泽

围绕新发展阶段特别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的老大难问题,结合平时工作实践和对三农工作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当前最有效、最现实的解决途径就是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要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走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还得靠乡镇党委政府发挥关键作用。

一、农民合作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就“十四五”期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了部署,这标志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农业农村工作全面从脱贫攻坚转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这为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抓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要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研究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政策机制,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实现农业现代化,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弱散小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有效组织农民进市场,实现产品和信息的高效流通;如何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装备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融入小农户生产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效益。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享受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要想真正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我们首先要对小农生产现在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是规模偏小分散经营,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由于广大农户普遍规模较小、分散经营,不能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批量化供应,难以用规模优势占领市场,更不能和企业家、经销商坐在一个桌子上谈判价格,企业家和经销商往往利用农户弱散小信息不对称,打压农民出售农产品价格,出现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的问题。所以如何有效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和提高进入市场谈判价格的能力,成为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课题。二是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小农户生产受耕地规模、人才技术、机械耕作、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限制,无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效率、产量、质量和收益都比较低,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与大型生产企业比较,完全处于竞争劣势。所以如何组织引导农民按比较优势原理将特色农产品向最佳适宜区集中,实施区域化布局、整乡整山系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很紧迫的必须破解的难题。三是从业者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劳力出现短缺,难以担起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现代装备和现代信息在农业生产中集成使用的重任。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基础上的,需要不断更新品种、使用新型种养技术和先进装备、利用信息技术等,这对于兼业经营、老人经营、自给经营等用传统方式生产经营的小农户来说,已无力也无法承担这一重任。如何用新技术、新装备和信息技术武装小农户,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实现普通农民向现代农民的升级,也是各级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急需破解的难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年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从甘肃省发展实际看,推动千家万户小农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真正联结起来,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也是要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觉得,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合作社能有效组织农户进行集约化生产。在这几年跨乡成片、跨县成带建设规模化产业基地的过程中,合作社通过向农户开展良种供给、农机作业、加工贮藏、订单出售等服务,将分散的小农户,特别是200多万贫困户带入产业扶贫大链条,为规模化生产探索出了有效的组织方式。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托管、代种代养等方式组织农户生产,一方面能实现集中连片,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和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水平,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进而降本提质增效,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比土地流转费要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部分劳动力,还可以围绕龙头企业、合作社的生产、加工、运销各环节就近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了既节省劳动力又使农民收入最大化的目的。

二是发展合作社能大大加快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联结。首先是联通信息,农民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信息是不对称的,在市场交易中“两高两低”的问题很突出(不确定性高、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低、投资回报率低),专业合作社能有组织地大量搜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供需、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行情变化的趋势,决定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这样主动性就比单家独户强多了。其次是服务生产,特别是农民缺良种、缺技术、缺农机、缺资金等难题,通过合作社的组织、联系和融通,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第三是提高议价能力,小农户受制于规模有限与信息不完全,在交易关系中极其弱势。而专业合作社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后,能以规模优势提升议价能力,进而在上下游主体谈判中节约交易成本:在生产资料购进环节,小到化肥、农药、饲料,大到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合作社可以充分利用议价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合作社可统一组织,按订单收购、运输、销售,肯定相互不杀价,且能大大提高议价能力,这样能让农户少花钱、多卖钱。另外,合作社作为代表诸多小农户利益的经济主体,能够以市场交易合约的方式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和渠道,从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大降低单个农户的经营风险。

三是发展合作社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合作社的宗旨、初心和使命就是为农民为社员服务,合作社成员通过密切的生产合作和沟通交流,往往还能开了眼界、长了志气,活了脑袋、富了口袋,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对集体对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自然而然就萌生了、强化了。对基层党组织来说,通过抓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能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实做大农民合作社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在打脱贫攻坚战的几年,对标全面小康目标,补短板、强弱项,以“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指导服务,大力培育以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在解决贫困村合作社“有没有”基础上,着力破解合作社作用发挥“好不好”难题,指导各地按照“有良种供给、有种养基地、有农机服务、有订单销售、有加工储藏场地设施”的“五有”标准持续规范和提升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已经初步构建。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91089家,村均达到5个以上,运营较规范以上合作社64 428家,占70.73%。合作社成员202.64万人,带动农户242.12万户。“五有”合作社37 667家,占41.35%,发展成效明显,为产业扶贫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支撑,也为我们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甘肃省情况看,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不强、信息相对闭塞,弱、小、散特征仍非常明显,有效组织农民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作用尚未完全体现出来,需要我们持续发力,在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把“有为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发挥好,通过政府市场两手并用,在培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扶持农民合作社提升服务带动能力,走出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构建起产业链上分工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可能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关于进一步办实办好合作社,要重点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农业机械推广使用为抓手,以为农户提供良种良法良机等技术装备集成服务为重点,在办实办好农机农技合作社上实现突破。当前,一些地方还没有找到组织农民进入合作社搞规模化经营的有效抓手,要适应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趋势,加快提升农业机械装备和信息化水平,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组建农机农技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经营权流转、托管、代种代养等方式,有效组织千家万户集中连片用机械统一耕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搞集约化生产。多地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一些好经验好模式,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推广。例如,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村积极探索实施玉米制种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根据制种基地不同农户的不同生产需要,提供“保姆式”托管、“菜单式”选择、“智能化”服务等不同类型的服务,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保姆式”托管就是合作社与有意愿对“耕种防收”整个生产环节托管的农户签订协议,为农户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保姆式”农业生产服务,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菜单式”选择就是针对农户用工量较大的农事生产环节,制定机播机收、机械去雄、飞防植保等五项“菜单式”农事服务套餐,农户根据自身情况和生产需要,选择农事服务的环节或项目。“智能化”服务就是依托现代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专业化服务,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机械种植、精准管理,可以说是“傻瓜”农业。再如,定西市安定区安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上联企业签订单,下联农户建基地,以土地流转、订单农业、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了农作物的耕、种、防、收、销五位一体的多样化服务。探索出马铃薯产业基地建设托管“半托型”和“全托型”两种服务模式。“半托”服务模式,就是针对一些季节性在外打工和家庭劳动力不足或缺少技术的农户,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自愿选择服务项目,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服务结束后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合作社和农民结算服务费用。2021年安泰合作社在阳坡村、好麦村、双乐村,联合当地四家合作社,半托土地7000亩,带动当地农户300户,解决当地劳动力就地务工200余人次。通过土地托管、农户参与共同建成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全托”服务模式:就是针对常年外出打工或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全权管理,合作社实行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全程托管又可分为收益型全托和服务型全托两种。收益型全托是农民将土地委托给托管合作社全权管理,合作社每年给农民分红,除去每亩生产经营成本,收益性全托每亩产生的利润合作社与农户按4:6分成,2021年合作社收益型全托800亩。服务型全托产品全部归农民,合作社收取全程的服务费,并向农户保证达到定额的产量,2021年托管土地6300亩。2020年,合作社与企业和贫困户签订订单回收三方协议1986份,带动14个村463户贫困户户均种植马铃薯12亩以上,较流转土地所获收入能多3200元以上,实现了合作社与广大农户的双赢。

二是以种养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按一乡一业布局特色优势产业,依托产业规模延链补链办实办大合作社。从这些年实践看,凡合作社搞的好的地方,也都是特色产业培育好的地方,例如安定区马铃薯、环县羊、甘临高(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的玉米制种等。相反,产业基础薄弱的县区,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多。因此,各地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整乡、整山系、整流域建设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真正做大产业规模。合作社要依托本地产业规模优势,按照有良种供给、有种养基地、有农机服务、有订单销售、有加工储藏场地设施的“五有”标准,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水平。要采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两个“三品一标”齐抓的方式,把农民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作用发挥在连片种养基地上,通过向成员和带动农户提供统一的农资服务、统一的农机农艺服务、统一的销售服务、统一的加工仓储服务等方式,满足小农户产前、产中、产后需求,加快把小农户与大生产、大市场联接起来。

三是以龙头企业为抓手,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种养基地办实办好合作社。创新组织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多种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不断完善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利益联结关系,形成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并将相关生产服务、科研推广、金融支持、流通销售、品牌打造等主体纳入联合体范畴,形成“主体大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比如“政府主导组建国有农发公司、带动合作社发展”的“庄浪模式”“合作社联合控股,民营、国有企业参股组建富民公司,带动村办合作社联合发展”的“宕昌模式”“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银行+保险”的“安定蓝天模式”。以“安定蓝天模式”为例,定西市安定区蓝天马铃薯集团成立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联合社,与其他农民合作社签订马铃薯种植订单,农民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马铃薯收获后公司以高于市场均价收购订单马铃薯,共辐射带动马铃薯产业上游307个种植专业合作社、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万农户,这种方式就有效地将小农户带入到组织化的生产体系中来了,并保障了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经营收入,规避了经营风险。为了进一步建立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蓝天公司以存货作为抵押,联合社以筹集的保证金,合作社和农户以马铃薯销售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使联合社社员之间形成互保关系,以此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帮助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公司生产的“福景堂”牌淀粉,借助银行的线上交易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构建起了“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银行+电商平台”六位一体格局。

四是以培育合作社领办人为抓手,通过依法规范合作社管理,提高合作社运营能力,做大做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是带头人,一个能人带动一方群众,在当前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组织广大群众走向增收致富之路的合作社领办人。甘肃省合作社除由村干部领办外,还有村上致富有方的种养大户、务工返乡及大中专毕业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在带领群众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还有一部分合作社领办人缺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带动作用有限,部分合作社与农户还没有构建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这些年入股合作社的1万元到户扶贫资金,今年起将陆续期满,各地也结合实际相应调低了分红比例,但仍有部分合作社反映兑付到户资金入股分红有困难,合作社持续带动农户特别是已脱贫户增收致富面临一定风险。下一步,县乡两级要加大对能人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能人回归”的政策支撑,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大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人员返乡领办、创办合作社,将合作社打造成能人的“创业社”、农民的“致富社”。

五是以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为抓手,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合作社带动能力。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书记是关键。组织部门紧紧抓住村“两委”换届这个有利契机,坚持标准、从严把关,高质量完成了村“两委”换届,达到了年龄大幅下降、素质明显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要求。同时,加大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彻底消除了“空壳村”,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定期调度机制。2019年10月,舟曲县召开的全省贫困地区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一批基层创造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好模式好做法,比如舟曲县“党建+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的“舟曲模式”;环县“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活跃在产业链上的“环县模式”,助推党建工作和合作社发展深度融合,为农村党支部号召力增强、合作社规范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凝聚民心搭建了有效平台,各地可根据实际认真学习借鉴。这里以环县曲子镇西沟村为例,来看“环县模式”的典型做法。从2018年开始,西沟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产业带动发展、发展凝聚合力的工作思路,探索推行“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社员”,构建起“户户入社、组组建社、九社联合、村社合一、社社建党小组”的产业发展组织模式,促进了产业壮大、农民增收、党建提标。户户入社,动员675户农户全部加入草产业合作社,312户养殖户全部按就近原则加入7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关联农户入社全覆盖,真正把群众组织起来搞生产。组组建社,动员能人兴办草产业合作社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7个、全日粮饲料加工专业合作社1个,实现了村民小组合作社全覆盖。九社联合,7个养殖合作社、1个草业合作社和1个全日粮饲料加工专业合作社全部加入众鑫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抱团联合闯市场,实现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村社合一,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联合社理事长“一肩挑”,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任联合社理事长,村委会副主任担任监事长,“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抓产业,党支部作决策、定规划,联合社建机制、搞服务,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种养户全入社、搞生产,四类主体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社社建党小组,在联合社的9个成员社中设立党小组,注重把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发展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真正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凝聚在产业链上,把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推动了村级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促融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双提升”。202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4元,其中来自于草羊产业收入10701元,占比83.4%。目前,全村存栏2.2万只,基础母羊存栏25只到50只的有178户、50只到100只的116户、100只以上的18户,预计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00元,草羊业人均收入达到14 200元。下一步,要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的功能,年内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每个村都要组建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规范运营,在土地造册管理的基础上,打破地块界限建连片基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村集体作用,保障农民权益。同时,持续加强村党组织对农民合作社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政治引领、组织发动、宣传政策、协调服务、民主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是以增强合作社服务功能为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奖补力度,提高合作社带动能力,办实办好合作社。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将粮食、玉米去雄机、畜禽粪污处理、饲草料青贮加工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全部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优先享受补贴;鼓励引导各地对丘陵山区机具以及发展特色产业关键薄弱环节所需机具购置实行叠加补贴,提高补贴比例。将设施骨架大棚、烘干、智能养殖设备等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扶持农机农技合作社提供服务功能,满足小农户日益增长的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对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的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奖补扶持,把带动农户数量和服务质量作为扶持奖补的依据,制定标准办法予以奖补。对向农户提供良种的企业、合作社给予补贴扶持;加大对合作社建设气调库等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堆放加工场地厂房等的补贴力度。2021年,甘肃已下达中央资金4.95亿元,扶持1092个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1090个冷链仓储设施,下达近1亿元扶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壮大,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合作社在各环节的服务带动能力。

三、提高乡镇干部驾驭市场、助农增收的能力

乡镇领导干部身处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沿阵地,是农业生产的组织者和一线指挥部,乡镇党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在新发展阶段,乡镇干部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懂农业懂农民懂市场,要把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善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作为一项基本功,通过基层一线历练,通过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系统思考,尽快成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农增收致富的坚强领导者。

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从弱散小的农民和弱质性的农业出发,我们抓农业产业必须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筹谋划。要结合本地产业基础优势、发展潜力、市场前景等综合因素,选准主导产业,咬定目标、高位谋划、高效推动,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在很多场合我都强调过,县乡选择主导产业,最好在1至2个,最多不能超过2至3个。主导产业一多,资金、人力等产业发展要素就分散了,就相当于没有主导产业了。发展主导产业就是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1-2个优势特色产业,然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发展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二是组织推动。发展农业产业,首先要有规模。农民群众弱散小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很难通过自发组织来进行规模生产,获取规模效益。这就需要县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大力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来带动农民壮大产业规模,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最佳适宜区集中。三是培育主体。组织带动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离不开政府推动,更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带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要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采取以商招商、以园区招商、以产业延链补链关联配套招商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培育1—2个生产加工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扶持壮大合作社,要按照“五有标准”,持续推进合作社管理运营水平和带动能力提升。要着力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开展基地、劳动、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四是掌控调控。要用系统观念来指导开展工作,从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来谋划发展产业,推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经销商等主体之间建立紧密利益链接机制,实现利润均衡。一方面要完善利益联接机制,通过土地入股、代种代养、托管、订单收购等办法,尽可能让农户参与进来,形成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要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稳定和保障生产、流通、加工等各个主体的利润均衡,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尤其是在政策制定落实的过程中,把带动农民群众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扶持龙头企业还是支持合作社,都要把带动农民的数量和增收效果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进行量化,作为安排扶持资金方向和数量的关键因素进行考虑。

二要提升驾驭市场的能力。按照经济学原理,甘肃省农业从改革开放之后,大体可以分为生产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个阶段。现在明显处于市场导向型阶段,要突出解决好千家万户小农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问题,组织农民和经销商、龙头企业进行利益联结,组织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占领市场话语权,产加销一体化推进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走的一条路子。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懂得市场经济理论,就无法有效指导产业发展,更谈不到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乡党委书记要承担这些重任,必须要系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知识,例如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在研究和培育市场中锻炼提高助农增收的本领。只有学懂弄通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指导工作才会高屋建瓴,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以马铃薯为例,政府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办公室,主要发挥政府这一只手的作用,两个产销协会(经销协会主要用于把马铃薯经销商组织起来,淀粉协会主要是将马铃薯生产加工统筹起来),主要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当时,安定马铃薯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薯农种的洋芋卖不出好价钱,首先转变计划经济时代抓产业只管种不管卖、不会研判和调控价格的思维禁锢,确立了以需定产、以销定产的指导思想,从研究马铃薯产业特别是市场经济入手,马铃薯产业办公室和协会的同志共同调研全国主产区产量和终端市场需求量,研判价格趋势,确定合理的预期指导价,并通过协会运作,实现目标价位。最终凭借政府市场两手并用的办法,一举拿下了马铃薯的市场话语权。可以说,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就是政府研究调控市场、主体(经销和加工两个协会)运作市场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的典型实例。

三要练就扎实作风和践行为民情怀。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比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大了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难度,必须要有深厚的为民情怀、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善于和农民交朋友打交道的办法,才能把工作做好。发展特色产业,针对农村群众眼见为实的特点,抓先进技术运用可走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通过着力建设一批农机农艺有机结合、良种良法集成配套的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让农民真正感受技术力量、看到发展效益,从而来激励他们接受新理念、使用新技术、应用新机械新装备,进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要始终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挂在心上、担在肩上、念在口中,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要善做群众工作,经常深入村社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解决发展需求、化解农村矛盾、消除负面社会情绪。曾经在基层工作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有群众对政府的工作不满意,原因是政府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老思路老办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用“抱牛头、守地头”的办法强迫命令老百姓种植马铃薯,结果造成“薯贱伤农”,出现了“政府号召种什么,百姓偏不种什么”怪现象,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异常紧张。后来政府及时调整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思路,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马铃薯的销售工作上,确定了“以需定产”的工作思路,通过研究、培育、运作马铃薯市场,有效破解了老百姓增收难的问题,马铃薯价格连年创新高,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三旺共赢”的大好局面。同时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出现了空前和谐的喜人局面。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个永恒主题,是一场持续“赶考”,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升级,部分地方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龙头越来越强,但用工越来越少、农户参与度和利润越来越低的问题,虽然这是市场的作用,但要始终牢记农民是三农工作的核心,要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兴业与富民有机统一起来,确保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处理好产业与农民、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关系,千方百计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发展增值收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还是要靠一线“战斗员”来落实。过去几年,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特色产业发展中,乡镇干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乡镇领导干部依然是政策落实最关键、最有力的抓手,大有作为空间。(本文为作者在全省新任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义)

本文刊发于《甘肃农业》2021年第11期 总第533期

作者: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旺泽

编辑:庞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