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打造现代农业“特色陇南体”
粮食生产连年增收,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急速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是陇南农业全面发展的40年,是陇南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更是陇南农民生活得到史无前例改善的40年。
40年来,陇南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陇南以“433”发展战略为指导,以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突破,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全市农业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22.05亿元,是1978年1.73亿元的70.5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6元,比1978年的51元增加了6335元,增长124.22倍,年均增长13.2%。
从“以粮为主”到全面发展,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田野处处增秀色,万千新绿入画来。
如果把陇南大地誉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那么,或连片栽植,或规模发展的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无疑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但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过去是看不到的。”田金全说道。
田金全是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也是一名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老农业人。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制定的是‘以粮为主’的农业政策,农业内部结构过于偏重粮食生产,农产品主要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田金全回忆说,当时全市农产品种植结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偏于单一。
“改革开放为陇南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的确如此,1978年改革开放后,陇南上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79年初,宕昌县哈达铺公社制定的《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八条具体规定》中提出,洋芋和经济作物可以实行“以劳定地,以地定产,以产定工,超产奖励”的责任制;
1981年初,陇南地委制定了《中共武都地委关于发展多种经营生产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了“粮经并重”的方针和相应的二十条规定;
1982年初,地委提出治穷致富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户制宜,发挥各人的专长;
……
“进入21世纪后,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困难和新问题,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田金全介绍说。
特别是近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陇南在保证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大宗粮食作物种植产量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畜牧、蔬菜、茶叶、马铃薯五个区域性优势产业,食用菌、蚕桑、银杏、苗木等地方性特色产业。
据统计,1978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比重为67.94:3.7:19.13:0.01:9.22,2017年比重为75.89:6.28:16.46:0.18:1.19,林果业逐渐兴起,农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1978年全市油料仅0.34万吨,中药材0.53万吨。到2017年,全市蔬菜总产量65.75万吨,油料总产量3.98万吨,水果总产量17.49万吨,中药材总产量16.39万吨,核桃总产量7.17万吨,花椒总产量3.31万吨。40年来,药材产量增长了30倍,油料产量增长了11倍。
全市农牧产品品种和产量极大丰富,全市农业发展实现了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粮独大”到特色产业“春色满园”的历史飞跃。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创新”,“三变”变出新天地,农业产业步步生金
就在不久前,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村以土地入股玉岗饮品厂的69户农户,以每亩3600元进行了保底分红,还有20户农户分别以土地、资金入股玉岗村富民果蔬合作社,通过量化折股进行了分红,同时,村集体将到村财政扶持资金分别量化折股到合作社获取固定保底分红。
如今在陇南,随处可见“股份农民”,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通过“三变”改革,实现“耕者有其股”。
“这样的形式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原来就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现在把地入股,自己干活还有工钱,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都不用我们操心!”种了一辈子地的67岁两当县灵官村村民李唯义说。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把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坚持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紧紧围绕“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总体布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集中连片发展产业基地,建成了一大批专业大户、专业村社、专业乡镇。目前,特色农业种植面积329.5万亩、产值61.4亿元,分别占全市特色农业基地面积与总产值31%、43%。
不仅如此,通过坚持走基地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品牌化的“六化”发展路子,着力做强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长效性主导产业,做优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苗木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和规模效益最大化。
为持续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我市组织开展全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形成了以“三变”+特色农业、“三变”+电子商务、“三变”+乡村旅游、“三变”+生态经济等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在45个乡镇63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辐射带动农户11899户,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分红的经营主体36个,其中公司12个、合作社23个、家庭农场1个,共计分红1081万多元。
从单一种植到立体融合,“互联网+”农业开拓新路径,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站在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田园综合体的制高点,放眼望去,四周连片的田地里,栽植的各种经济作物成行成垄,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地排布着。
“现在,公司在何家庄村投资的农业观光园、农事体验园具体片区正在栽植作物及苗木,农事体验园的制醋坊、豆腐坊、榨油坊、酿酒坊和磨面坊已经建成,预计明年投入运营。”康县秀川乡村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石磊告诉记者。
“通过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创新了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形式和农民股份合作形式,真正激发了群众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石磊说,这种形式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提升改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陇南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意见及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已认定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8个省级农业示范园。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陇南还把电子商务作为扩大农产品销售、培育农产品品牌、助农增收的突破口,在网络上搭建起了陇南农特产品走向市场的快车道,为大山深处的陇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成为全市强农惠农的一条新途径。
据统计,全市14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2个产品35户企业加贴地理保护专用标志,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40年峥嵘岁月,40年光辉历程。
如今,放眼陇南大地,一个个“村美、民富、业强”的美丽乡村已经或正在崛起,一幅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多彩画卷,正在陇南的绿水青山间徐徐拉开。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