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改革开放40年:甘肃农业从“吃不饱“到步入高质量发展

2018年12月17日 农民日报客户端 吴晓燕 鲁明

——访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来,甘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向解放思想要出路,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充分利用农业特色优势,坚持不懈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陇原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李旺泽接受媒体采访

记    者: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您能不能重点和我们谈谈甘肃农业发展方面的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李旺泽:40年前,甘肃农民为吃饱肚子发愁,如今的甘肃,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四连丰”,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正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特色现代农业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这里有一组数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1978年,甘肃农林牧渔总产值22亿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9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8元。到2017年,农业增加值1063亿多元,增长了近50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6元,增长了80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29.7元,增长了91倍。这些成就的取得,这些历史性巨变,没有党中央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一名甘肃“三农”工作的老兵,我从读书到工作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一个“农”字,自己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阶段,也亲眼见证了甘肃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概括起来讲,甘肃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这么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上世纪末,实现了由“吃不饱”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在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冒险签订包产到户协议一个月后,我省陇南地区宕昌县哈达铺公社率先打破“大锅饭”,实行大包干,拉开了全省包产到户的序幕。“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陇原儿女开始向解决温饱宣战。特别是针对甘肃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现状,全省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苦干加实干,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创了符合甘肃实际的旱作农业之路,上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温饱的目标。

一方面,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存条件,彻底摆脱贫困状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解决吃饭问题,开展了以兴修梯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三西”开发建设项目、景电调水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大规模实施了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中部干旱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从1978年到2000年,全省梯田面积从808.29万亩增加到2231.16万亩,增长1.76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从1273.12万亩增加到1472.2万亩,增长15.6%,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了,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农业发展积累了永续的宝贵资源。

另一方面,努力探索旱作农业之路。为了彻底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全省上下开动脑筋,群众干部一起想办法,探索出了“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集雨节灌、梯田建设、地膜工程、流域治理等系列旱作农业技术。尤其是地膜覆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旱作农业产业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开启了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的新篇章。经过艰辛努力,在世纪之交,甘肃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了粮食自给、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000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粮食总产量由510.55万吨增加到713.48万吨,增长39.7%;粮食亩产由114公斤增长到170公斤,增长49.1%。

第二阶段,本世纪初到2010年左右,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特色现代农业的跨越式转变。

世纪之交,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等支持西部发展的政策,同时,中央大力推进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新农村建设举措,不仅全面取消“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而且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群众带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再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之农业科技广泛应用,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彻底解决吃饭问题后,群众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农民既能“吃得饱”,又能“有钱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怎么办?还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寻找出路、靠创新推动发展。

一方面,转观念,用创新思维谋划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甘肃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走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的路子,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原则,从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向特色化、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转变,什么有比较优势就开发什么,提出了“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面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开创了甘肃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另一方面,调结构,变资源禀赋为产业发展优势。思路确定了,就要甩开膀子干。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甘肃深入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大力发展“四个1000万亩工程”和牛羊大县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做大做强“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牛、羊、果、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农业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和独特的位置,不仅极大地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2012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6.7元,比本世纪初的1428.7元增长2.15倍。

第三阶段,2010年左右至今,进入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甘肃视察和看望各族群众时,提出了“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在农业农村工作方面,明确要求甘肃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为甘肃农业农村工作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甘肃农业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等一系列“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走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兴农、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按照全产业链的思维,统筹支持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冷链物流、品牌打造、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和要素,初步构建起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三产融合,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循环农业、戈壁农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示范园,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全省农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全省中药材、玉米制种产量跃居全国第1位,马铃薯产量跃居全国第2位,全省中药材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苹果产量跃居全国第5位,羊饲养量跃居全国第7位,牛饲养量跃居全国第13位,成为甘肃农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为全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中央又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甘肃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一体谋划,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一体部署,一产二产三产一体推进,明确了“三步走”的时间表,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甘肃“三农”工作进入全新阶段,走进新时代。特别是结合省情实际,甘肃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近三年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大力发扬敢死拼命精神,确保2020年“一个都不少”,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记   者:李厅长,刚才您从历史的维度,给我们谈了甘肃农业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脉络非常清晰,成绩让人振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阶段,我们的农业农村工作都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和着力重点。当前,甘肃正处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众所周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我们也知道,今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谋划顶层设计和部署推动,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您能跟我们谈一谈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吗?

李旺泽:今年以来,省里在产业扶贫上可以说是憋足了气、铆足了劲,已陆续出台了60多个政策性文件,特别是6月25日,在庆阳召开了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提出了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在这160多天的时间里,从上到下都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从确定“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主攻方向,到制定完善“一户一策”;从千方百计筹措的“四笔钱”,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从成立扶贫产销协会,到建设果蔬保鲜库;从充实6000多名帮扶工作队员、每个村配备农技员,到构建“3+1”保险保障体系,再到推广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扶贫车间等这些扶贫的新业态,所有这些,使全省的产业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快车道。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四梁八柱”。一是为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健全了“生产组织”体系。主要是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今年我们通过“自建”“外引”等多种形式,引进了德青源、海升集团、康美药业、广药集团等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贫困地区新增龙头企业158家,贫困村全覆盖新建专业合作社2862个,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多层次主体。二是为解决“有钱干”的问题,强化了“资金投入”体系。筹集设立了1000亿元的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500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500亿元的农产品短期收购贷款,另外整合119.11亿元按照人均5000元、户均2万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的原则,提出“五个挂钩”的要求(与农民的自愿意愿挂钩、与“一户一策”挂钩、与真种真养挂钩、与见钱见物挂钩、与奖勤罚懒挂钩),用于到户到人的产业增收项目。截至11月底,全省75个贫困县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到位率为98.56%,53个县资金到位率达到100%,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累计发放286.5亿元。三是为解决“闷头干”的问题,建立了“产销对接”体系。主要是产销协会的建立和果蔬保鲜库的建设等工作。省里专门成立了有200多家省内外会员企业参与的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这是全国的第一家,别的地方还没有,重点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区,加快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步伐(截至10月底,外销蔬菜89.77万吨,收入13.46亿元;马铃薯5.8万吨,1.2亿元;牛羊肉3万吨,16亿元;苹果2.4万吨,2.4亿元);同时,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扶持资金,按每百吨补10.5万元标准,在有需求的贫困县贫困村建设果蔬保鲜库,计划修建975座,已建成666座、在建153座,还要建156座。有了产销对接体系,就会有效避免周边各地大多种养同样的东西很容易出现的卖难滞销、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等问题,再不用为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而发愁。四是为解决“不白干”的问题,完善了“风险保障”体系。生产了卖不出去怎么办?所以我们就构建起了以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3+1”保险保障体系,特别是设立了自然灾害和目标价格“双保险”,新增了肉牛、肉羊、高原夏菜、设施蔬菜、生猪、鸡6个省级补贴险种,实现农业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全覆盖,这个保险的名称就叫“种养综合保险”。风险保障体系的建立,为农民稳定增收又上了一道比较牢靠的“保险”,我省的这一创新性举措,还有陇南的电商扶贫,前不久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

就在这个月13日到15日,为切实打通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产业扶贫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省上专门召开了规格高、范围大、水平高的全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发挥带动作用培训班,在全省上下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了广泛热议,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产业扶贫工作的再部署再动员。我相信,有中央的大力支持、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干部的忘我工作、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咱们甘肃一定能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记    者: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把它写入党章,上升为全党意志和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步入了全新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最后您能谈一谈甘肃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举措吗?

李旺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么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把握,是我们党“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九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林铎书记、唐仁健省长多次强调,乡村振兴是全党意志、国家战略,是发展所需、百姓期待,甘肃必须抢抓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明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五句话’总要求、‘七条道路’和‘五个振兴’的总体部署,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陇原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同全国一道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先后出台了甘肃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编制了《五年规划(2018-2020年)》,成立了省委书记和省长为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奋力推动中央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在甘肃落地见效。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地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全省农业农村继续保持了稳中有增、稳中有新、和谐向好的局面,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同时,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盘大棋,甘肃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基础有强有弱,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压茬推进、久久为功的原则。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省委近期就乡村振兴作出了统筹着眼长远和立足当前、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地位等“六个统筹”的具体安排部署。

按照省委机构改革的部署,新组建的省农业农村厅,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后,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继承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改革开放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定力和韧劲,积极研究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努力推动甘肃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