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给“三农”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年12月23日 陇南日报 梁东涛

——陇南农牧业工作发展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近年来,陇南市农牧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紧紧围绕“433”发展战略,以脱贫攻坚为目标,紧扣富民产业培育、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重要抓手,创新发展动力,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增收动能,使全市“三农”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 农牧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据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底,陇南农业增加值达到55.69亿元,同比增长4.6%,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9元,同比增长9.7%。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8元,同比增长11%。

市农牧局负责人介绍说:“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增长态势,是因为全市农牧部门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构建‘4+2’产业扶贫体系,紧盯农民可支配收入和农业增加值两项目标任务,做强优势补齐短板,多策并举挖掘特色种养业增收潜力,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面对低温冻害、暴雨、持续阴雨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因素,2018年,市县农牧部门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大旱作农业技术、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措施,确保了全年粮食丰收。预计2018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05.48万吨,全市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十二连丰”。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2018年,全市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点46个,带动标准化种植45.2万亩。新发展蔬菜2万亩、水果1.5万亩。建立食用菌高标准生产小区6个,建立优质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2个,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500亩;全市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0个。截至2018年11月,全市中药材总产值达到21.6亿元,茶叶产值2.4亿元,食用菌产值4.5亿元,蔬菜总产值19.7亿元,畜牧业总产值23亿元。特色产业已成为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是建设标准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达313个,其中,无公害产地认定86个,无公害产品认证99个,绿色食品认证87个,有机食品认证20个,地理标志认证、登记21个。

为补齐非贫困村发展短板,根据市政府安排,市农牧局牵头开展了田园综合体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三年内在全市建设60个田园综合体,规划面积31.4万亩,规划投资56.87亿元,并在陇南市人民政府网站、市农牧局网站、市招商局网站,以及陇南发布、陇南发改、陇南农牧等微信平台上向全国公开发布了招商信息。

今年10月,国家优质蜂产品科技创新联盟授予陇南市国家蜂业提质工程示范市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市。2018年,我市争取蜂产业项目资金500万元,扶持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46家,累计达到539家,养蜂农户2.55万户,建成和在建蜂产品加工企业14个,中蜂总量达到30万箱。蜂产业已成为我市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甜蜜事业”。

强化营销拓宽农产品销路。今年,我市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参加了杭州茶叶博览会、西北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展销会、第21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北京集中连片贫困区产品展销会、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展销会、2018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等全国性重大农业节会,成功宣传推介了陇南农特产品,极大提高了陇南的知名度。2018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了“2018武都花椒产销对接(电商)洽谈会”“2018甘肃·陇南油橄榄产业助推脱贫新产品推介会”“2018·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甘肃陇南礼县苹果产销对接(电商)洽谈会”“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陇南分会中药材产业扶贫高峰论坛”等大型节会,节会期间,邀请省内外客商,对接洽谈陇南优质农特产品,达到了宣传陇南、提高陇南特色产品知名度、推销陇南农特产品的目的。

2 产业扶贫工作稳步推进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牧局全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进产业扶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精准对接落实产业扶贫方案。按照全省产业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市农牧局制订六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把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到乡、村、户,并与“一户一策”进行了精准对接。全市农牧部门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利用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和国家、省上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积极培育贫困村主导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2018年,通过在全市贫困村发展中药材6万亩,果品6.8万亩,养牛0.8万头、羊3.2万只、猪4万头、鸡37万只,蜂4.8万群等富民产业,预计全市减少贫困村713个,减少贫困人口13.35万人。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全覆盖。近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东风,市委、市政府从脱贫攻坚大局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壮大的有效措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猛发展,不仅数量快速增长,而且质量明显提升,在推进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5930家,合作社成员16.2万人,带动农户34.4万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形成了典型引领、辐射带动、全力推进“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脱贫带贫工作机制。全市1706个贫困村共建7915家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村2个以上合作社全覆盖。

为了解决贫困村合作社带贫能力弱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到贫困村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在贫困村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惠政策,多措并举配强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参与精准扶贫帮扶工作,激发创业热情,全面加强合作社发展动力,推动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引进项目培育产业扶贫龙头。通过积极协调,礼县、宕昌县、西和县分别与北京德青源公司签订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合作协议,在礼县、宕昌县分别建设120万只蛋鸡养殖规模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在宕昌县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在西和县建设育雏工厂、有机肥加工厂等项目,总投资达到4.9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引导贫困农户参与蛋鸡养殖,吸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到项目区务工就业,通过项目带动实现贫困户和贫困村获得固定分红,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贫困村村级积累。2018年引进陕西海升集团与徽县、成县分别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05亿元,在成县、徽县建设5000亩蓝莓高标准小浆果全产业链观光示范园、自动化分拣包装车间、5000吨气调库等现代化产业设施。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市级159家,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提升产业水平的排头兵。

2018年,按照“政府引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生产、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的思路,全市组建成立了8个国有富民产业公司,其中,市级1个,县区7个,这项工作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宕昌县国有富民公司成立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创出了国有富民公司“宕昌模式”。2018年3月2日,宕昌县注册成立了“宕昌县特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25个乡镇设立了分公司,为贫困村筹措互助资金3541万元,为59个合作社发放贷款3100万元,有效解决了合作社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为解决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仓储基础薄弱、优势农产品集中上市导致价格降低、农业经营效益低、增产不增收的突出问题,省政府下达资金3899万元,在我市189个贫困村建设202座果蔬保鲜库,库容量5.4万吨。截至11月28日,我市已建成保鲜库98座,在建62座,占任务的79%。

3 农业农村改革成效明显

2018年以来,市农牧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农业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增收模式,选准脱贫主导产业,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推进,已实际颁发经营权证书541604户,颁证率达到97.8%。目前,各县区已全部完成国家级数据汇交任务。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序开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23.67万亩,占二轮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3%。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31.38万户,占土地承包经营总农户的56.14%。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全面完成。通过成立组织机构、出台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集中培训、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组织县区全面清查核实集体各类资产,摸清集体家底,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金融支撑作用明显。自全省首个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落户我市以来,市县农牧部门积极推进建设进度,目前各县区及103个乡(镇)已联网运行,全市线上抵押贷款共计1307笔,发放贷款2.68亿元;农村产权登记6808笔、51376.7亩,农村产权交易4076笔、30054亩,实现交易额768万元,真正盘活了土地资源,破解了农民贷款难题,为农业发展投融资搭建金融支撑服务平台。

践行“三变”改革试点助力脱贫攻坚。在市农牧局精准扶贫帮扶村———礼县洮坪镇义堤村,经过认真摸底和详细调研,市农牧局党组确立了“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思路,通过加强村级党建这一核心,引导培育“党支部+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围绕“三变”改革试点要求,制订并落实义堤村“23245”“三变”改革试点方案,即:引进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新发展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立足当地资源加快2个绿色生态养殖场建设,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建成4个基地,借力我市电子商务东风精心打造5个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一系列切合实际、群众欢迎的有效措施,有效促进义堤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规模化生产、农机化耕作、品牌化经营、多元化营销,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促进了贫困户能脱贫、不返贫。

4 产业扶贫培训力度空前

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全市贫困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精准扶贫行动,市委组织部、市农牧局、市扶贫办制订出台了《陇南市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培训实施方案》和《陇南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及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能力提升培训实施方案》,组织农牧、扶贫部门携手配合,投入省级培训经费836万元,对全市深度贫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第一书记、村帮扶队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负责人,以及市级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分区域、分产业开展了脱产培训。

依据对全市1154个深度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的摸底调研,市、县区农牧部门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实际,在省上确定的6大产业基础上,结合各县区产业优势,突出加强了中蜂、生态放养鸡、茶叶、花椒、油橄榄、食用菌、魔芋等特色产业培训,设计制定养殖、果品、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魔芋、马铃薯等6个大类开展培训。从3月开始,市农牧局委托市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主要培训机构,同时依托陇南师专和县区党校等专业培训机构,累计举办深度贫困村村干部产业扶贫培训班、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等38期,总课时1155学时,共培训8个县区1154个深度贫困村村支书、村主任、村第一书记、村帮扶队队长4616人;培训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490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30人。

通过多层次、针对性、重实践的精准培训,开拓转变了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中富民产业培育壮大缓慢、带动作用较弱的实际困难,切实强化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精准扶贫动力,为全市富民产业培育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