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主任谢建华天水调研耕地建设与保护工作
甘肃三农在线讯:3月19-20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谢建华在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杨祁峰、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长刘骁,省耕管总站站长崔增团、天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逯国文、秦州区农业农村局李逢春等领导的陪同下,调研秦州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
19日,谢建华一行首先前往天水市国家现代示范园区天水润德沼气开发工程有限公司详细了解有机肥生产情况和大型沼气项目建设。
天水润德沼气开发工程有限公司在天水市麦积区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的沼气生产区将养殖场的畜禽不能食用的废弃秸秆、粪便、农户废弃秸秆等回收循环利用,沼气供园区内企业和周边农户使用。沼气生产区产生的沼渣用以生产沃润得系列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用沼液为载体生产沼德宝系列复合微生物沼液肥。年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4万吨,产品主要销往天水、平凉、定西、宝鸡等周边地区,多年来迎得广大农名朋友的青睐。
随后谢建华来到秦州区土肥站化验室,现场了解土壤采样、陈样、光谱分析等工作。谢建华调研后评价说,县级化验室能建设的这么标准是他没有想到的。
谢建华一行还观看专题片,系统了解秦州区作为全国六个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验收试点单位的工作情况。2010年秦州区首先在汪川镇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区(规模5800亩)开展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试点工作;2012年将试点工作延伸到天水镇古集梁土地整理项目区(规模9500亩);2013年在前三年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试点工作实施区域,将试点工作延伸到藉口镇土地整理项目区(17046亩)。建立土壤肥力和墒情定位监测点10个,2014年后,秦州区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及快速培肥工作上,以农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为载体,结合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主要推广秸秆还田腐熟及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近年来,累计实施耕地质量建设面积23.2万亩,其中: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15.5万亩,发放腐熟剂310.0吨;设置施用有机肥技术示范区建设9个、试验13个,发放商品有机肥9280吨;种植大豆、箭舍豌豆等绿肥作物3.2万亩,发放绿肥籽种179.50吨、腐熟剂等。通过几年对项目区情况的调查,总体培肥措施的落实及效果比较良好。熟土还原试验所种马铃薯长势与周边相同耕地基本一样,从经验看,产量基本持平。其他耕地前三年种植的玉米、马铃薯长势明显较差,估计产量在周边相同耕地的50%左右。培肥种植的绿肥长势也较差,而且梯田靠外的长势明显好于里面的,说明垫方有部分表土,而挖方为生土,也进一步说明表土还原的重要性。随着培肥时间的增长,土壤质量明显好于培肥时间短的耕地;增施有机肥的明显好于施用化肥的。
20日,谢建华一行前秦州区华岐镇3000亩耕地休耕示范区调研,详细向承担该项目的天水罗成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负责人了解实施效果和带动肉驴产业发展情况。
秦州区耕地零碎,肥力不足,土地生产力低,水土流失严重,实施耕地休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7年省上下达该区耕地休耕任务1万亩,连续实施三年,秦州区每年实际完成10196.55亩,其中流转农户9765.64亩,流转村集体430.91亩,涉及4镇20村,建立200亩核心示范区1个,设立试验2项,示范3项。紧紧围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翻压还田、翌年再种植绿肥等重点内容开展试点工作。通过监测,休耕制度对土壤资源的保护能力及养分利用较传统耕作制度有所提高,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保护了土壤资源,而且降低了化肥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及资源的破坏。
谢建华对秦州区耕地质量保护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秦州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体系建设和装备条件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留下沃土为子孙耕。
编辑:庞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