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2年“三农”工作形势综述
抓紧忙完自家地里的活儿,便赶着马铃薯采收时节到顺鹏农牧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短短一个月时间净赚5000元……这个秋天,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北城铺镇西凡村村民赵永红忙得不可开交,丰收季鼓起的腰包让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跟赵永红情况一样的人,我们这里有很多。”顺鹏农牧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志鹏说,自2018年成立以来,合作社一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务工,其中,长期用工30人,季节性用工70人,一年的工资支出达70多万元。“这几年,我们合作社不仅克服了疫情影响,实现了丰收、增产,还带动乡亲们增加了收入,为咱农村的兴旺夯实了基础、增添了活力。”
面对疫情冲击、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克服一切困难苦干实干,全力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正如记者在通渭县采访时看到的一样,今年以来,甘肃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发展特征,多向发力厚植产业发展动能,积极完善政策措施,狠抓任务落实,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产销两旺,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有力巩固了农业增产、乡村提质、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三农”工作形势整体呈现“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收入增、百姓喜”的可喜局面。今年前三季度,甘肃省一产增加值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同比增长5.1%,增速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较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1.9个百分点。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全省农业处在优结构、强动力、增后劲的攻关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甘肃将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产业这个重中之重,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全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加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努力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守住“来之不易”,奋力“跳起摸高”
从长期处于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到实现产销平衡,再到净调出,近年来,甘肃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9年以来,这个昔日粮食净调入的西部省份,每年调出粮食30万吨左右。
跨越还在继续。2020年,甘肃的粮食产量首次迈过1200万吨的大关;2021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231.5万吨……
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对于这片曾经被认为“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黄土地而言,这绝对是一份闪闪发光的成绩单——只有长年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更明白,甘肃取得这样的粮食生产成绩,何其不易。
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是荣耀,更是责任、是压力。2022年,甘肃能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粮食生产纪录,能不能创造新的辉煌?
困难、考验,说来就来。
革命老区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今年入夏后,该市大部持续高温少雨,环县、华池、庆城、镇原等县遭遇严重旱情。
旱情就是命令。正是狠抓“三夏”的关键时刻,庆阳市紧急研究制定针对性防抗措施,组织动员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水务等部门和市县乡广大干部奔赴一线抗旱救灾。在旱情严重的环县,党员干部、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群众通过就近拉运沟道水、在附近的供水点拉运应急水等措施,一起“呵护”粮食作物抗旱保苗……
庆阳的抗旱护苗行动,只是甘肃全力应对旱情保障粮食生产的一个剪影。
旱情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庆阳、定西、天水、兰州等地受旱县区的田间地头调研指导粮食生产和抗旱稳粮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分作物、分区域、分品种制定抗旱减灾技术意见,包区包片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民落实抗旱措施,进行改种补种……
“经过全省上下的努力,我们成功克服旱情不利影响,取得了夏粮的丰收,产量达到341.2万吨,比上一年增加3.4%。作为全国夏粮生产贡献突出的15个省份之一,甘肃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通报表扬。”李旺泽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持续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动全省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保粮食安全的责任机制,是甘肃夺取粮食丰收的关键一招。
记者了解到,今年,着眼引导全省优化种植结构、增加种植面积,甘肃及时研究出台了春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品种布局意见,省农业农村厅先后派出80个包抓督导组深入县区开展了两轮督导,全力督促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同时,甘肃调整优化了小麦等粮食作物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此外,甘肃还着眼打造粮食生产优势片带、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农机农艺推广应用、规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等相结合,一体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夏粮丰收只是甘肃粮食生产关键的第一步。相比夏粮,秋粮才是甘肃粮食生产的“重头戏”。为抓好秋粮生产,甘肃坚持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一个品种接着一个品种推动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分作物安排部署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秋粮作物生产,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技术措施来抓,精细开展技术指导,确保到田到户。
“自从用上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马铃薯成了我们农民增收的‘金豆豆’。”站在地埂上,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岳曲村村民纪彦虎满脸笑容。今年,他种植的16亩马铃薯,亩产达3000斤,仅此一项,收入就超过2.6万元。
“进入秋季后,降雨充沛,秋粮长势良好,秋粮产量预计可达913.81万吨,比上年增加12.24万吨,全年粮食丰收在望。”李旺泽说,当前,省农业农村厅正积极指导各地扎实做好秋粮收获工作,精心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加快秋粮抢收进度,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同时,甘肃还着眼夯实明年夏季粮油丰产丰收基础,全力以赴狠抓秋冬种工作,围绕冬小麦优良品种应用、适宜播期、测土施肥等关键技术要点开展指导服务,全力督促和指导乡镇、群众种植冬小麦、冬油菜,着力提高冬小麦、冬油菜越冬率。
推进“牵引带动”,打造寒旱农业高地
跟纪彦虎一样,进入秋季以来,收获的喜悦也爬上了武威市民勤县养殖大户柴绍成的心头。
“相比我创办的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更让我高兴的是,全县养殖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新气象。”跟牛羊打了十几年交道的柴绍成告诉记者,近年来,民勤县力推“兼顾生态、精养优养”的养殖方式,聚焦肉羊产业进行深耕细作,下气力大抓肉羊良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积极推动绿色有机肉羊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全县乡村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民勤县。坐落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是甘肃典型的寒旱区。武威市大抓以肉牛、肉羊、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走出了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绿色高质量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坚持以食品加工园区为抓手,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工业、奶产业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走上了调结构、提品质、强龙头、促融合、育品牌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路子,牵引带动了全市特色产业产业链、价值链提升。
“甘肃农业的资源禀赋在寒旱,优势在特色。”李旺泽说,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甘肃特色的“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有机-甘味品牌”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今年以来,甘肃全面推进实施“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甘肃特点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的战略,坚持不懈“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强主体、育品牌”,加快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培育了一批“农业优先型”县域特色主导产业。
目前,甘肃正着力发展壮大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牛、羊、猪、鸡、奶、草6大产业为重点,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基地,构建更加完备的现代畜牧养殖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建设3个百万头肉牛产业带、3个千万只肉羊产业带、河西走廊50万头奶牛产业带;深入实施粮改饲工程,增加青贮玉米生产,推动形成粮草兼顾、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格局;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深入实施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工业产业链链长制,大力开展龙头企业引培提升行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龙头企业进行分级达标奖补,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设原料基地和人才培养,创建一批以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辅助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多措并举加强“甘味”品牌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甘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
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打造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而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则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良好乡风和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甘肃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全省各地自然条件、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各不相同,面对这种情况,乡村建设规划该怎么搞,具体建设工作要怎么抓?
甘肃省明确,科学把握各地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体现优势,研究制定符合不同地区特点的乡村规划,确保2023年底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合理确定目标标准和具体任务,要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同农民群众实际需要相匹配,坚决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朝着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的方向,根据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系统改善提升村庄形态、整体设施和环境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
既注重规划引领,又坚持因地制宜。作为甘肃省2021年确定的省级乡村建设行动示范县,平凉市崇信县在统筹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对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产业基础、文化等方面因素,采取“一村一策”“一村一规”的办法,打造出了以农民创业孵化为支撑的木林村,以传统村落保护为主景的赵湾村,以果菜产业开发为主导的东庄村、木家坡村,以农旅融合为主题的黄寨村、黄花塬村等一批具有陇东特色的乡村建设示范村,推动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在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采访时看到,赵湾在建设中充分展现乡村原貌,立足村里的千年古槐群、百年老泉、知青民俗大院等特色资源,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古色古香,注重保留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不搞大拆大建、不损村落传统,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留住了乡愁记忆,更走上了集田园风光、休闲度假、亲水游乐、农事体验、根雕艺术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李旺泽说,今年以来,甘肃在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前提下,加快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年内将完成50个省级示范乡镇、500个省级示范村和40.66万户农村改厕任务,全力为全面推开乡村建设行动创造更多经验。
“目前,全省乡村建设行动正有序开展、梯次推进。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紧盯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对标任务抓落实,周密部署、统筹实施、有序推进。”李旺泽说,甘肃要把乡村建设与生态及地灾搬迁、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处理好全面推进与分类推进、建新拆旧与整治提升、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项目建设与长效管护等关系,全力开展以8大行动和7大工程为重点的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道路、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生产设施建设,着力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护服务向农村延伸,认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庄垃圾收集点、乡镇垃圾转运站,努力将乡村建设为富有特色、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编辑:韩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