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明确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创建技术路径
突破品种等短板弱项 实现提单产增总产目标
甘肃三农在线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近日,从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2023年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促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扩种油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了解到,我省将立足区域实际,着重在大豆、玉米、马铃薯、小麦、蔬菜、青稞、油菜等作物上,以提单产增总产为目标,紧盯薄弱环节,分区分类明确创建技术路径,重点突破品种、农技、农机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大豆。徽成盆地重点推广中黄24号,开育12,中黄57、金豆228,陇黄2号、陕豆125、陇中黄603、陇黄3号等一批高油、高蛋白、落叶不裂荚、结荚位高的高产优质宜机收品种;集成推广麦(油)豆复种(轮作)、机械种肥单粒条播、双行双粒错穴点播、测土配方施肥、机械籽粒直收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构建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陇东旱塬地区加 快推广陇中黄 605、陇中黄 602、齐黄34、中黄30、晋豆19等抗旱抗虫,耐荫耐密、宜机收的优质高产品种;集成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商品种子包衣+精量播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强化旱作区大豆单产提升的技术支撑。
玉米。河西及沿黄灌区以玉米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为核心,集成配套精细整地、精量播种、密植栽培、机械粒收和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登海1769、和育187、新玉65、新玉69等株型紧凑、丰产逆境、适宜机械粒收的中早熟品种,优化减氮、控磷、调钾、补微(微量元素)的施肥方案和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通过增密、增穗实现单产大幅提升。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持续提升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集成配套耐用加厚地膜、减穴增株、秸秆还田、低水分机械粒收等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迪卡159、恒5266、中单163、五谷168、五谷737等耐密、抗倒伏、宜机收的中晚熟品种和缓释氮肥一次基施的施肥技术,力争推迟玉米收获期20天左右,通过增密、增穗、增粒重提升旱作区玉米单产水平。甘州区结合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推进“一户一块田”“一企一基地” 模式,建成“五化”核心种源扩繁基地10万亩,智能管控作业地块25万亩,集中连片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制种基地35万亩,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通过提高基地建设标准, 制定张掖玉米种子全程质量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高产优质适宜品种,落实从耕、种、防、收等环节全程质量管控标准,全面推行单粒播种、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产技术。
马铃薯。重点推广陇薯7号、陇薯11号、冀张薯12号、希森6号、陇薯15号等产量高、抗性强的加工专用型品种,集成脱毒种薯、立式深旋耕、黑膜起垄覆盖、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等为核心的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为优势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质加工原料,以生产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以产业融合带动生产发展,努力实现优势区品种高产专用、技术绿色高效、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扩大“高垄覆膜马铃薯复种蔬菜”的一年两熟栽培模式,力争实现马铃薯产量过万斤,蔬菜产量过万斤,亩产值过万元的目标。
小麦。以优质中筋品种为主,积极推广中强筋品种。清水、灵台重点推广兰天36、兰天47、兰天48、陇原235、 兰天58 等优质中筋品种,集成宽幅匀播、药剂拌种、精量机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高产高效 技术、浅埋滴灌、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宽幅匀播、全膜覆土穴播、一膜两年用、秸秆粉碎覆盖等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永登、金塔重点推广陇春 41、陇春36、陇春44和酒春系列中筋或中强筋品种,集成应用宽幅匀播、浅埋滴灌等技术,光热资源相对较好的地方,积极推广麦后复种蔬菜(饲草、绿肥)等经济作物,实现粮经轮作和一年两熟,在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
蔬菜。靖远县重点开展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治理,通过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和病原微生物检测,科学判断连作障碍成因,精准实施土壤消毒和改良,集成推广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氨基酸肥、生物农药、精量灌溉等节肥减药节水技术, 通过连作障碍综合治理提升老产区设施蔬菜持续生产能力。武山县重点围绕高产高效设施栽培技术提升,集成缓释肥增施、增施有机肥、生物防治、土壤消毒等绿色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麦后复种架豆,推进粮菜轮作,实现一年两熟。
青稞。加快青稞优良品种应用和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提升青稞高产栽培水平。重点推广甘青6号,甘青9号,甘青10号等,集成推广平整土地,轮作倒茬,机种机收,种子包衣,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示范带动青稞增产增效。
油菜。以“优良品种+机械化深沟镇压精播+病虫害飞防+科学施肥+机械收获”为核心,重点推广应用天油14号、天油15号、陇油88等优良品种,扩大机械施肥、播种等面积,努力提升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等全程机械化水平。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