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这份亮眼成绩单是如何交出的 ——去年甘肃破解产业扶贫“卡脖子”难题深度解读

2020年01月09日 甘肃日报 王朝霞 薛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期。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省委省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紧紧扭住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这个关键,构建起全省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

过去一年,甘肃产业扶贫全面拉开架势,“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量分别增长4.8%、6.1%、15.9%、16.2%、2.2%、11.1%,前三季度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3%,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居全国第1位。为全省2019年净减贫93.5万人、31个贫困县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贫困地区群众发展产业钱从何来?贫困人口如何带动?扶贫保障如何实现?甘肃如何破解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中的这些核心问题。甘肃上下聚焦新问题、探求新思路、探索新实践,呈现出产业扶贫新图景。

贫困群众“没钱干”咋办?

——坚持“五挂钩”原则,扶持资金精准到户

没钱干,是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瓶颈。

“家里有60多亩山旱地,种麦子、胡麻和豌豆,咋能挣钱?”环县毛井镇红土咀村贫困户李培平发愁。帮扶干部来家里与他谈心,找路子,谋发展,2018年下发产业扶持资金,他引进21只湖羊,改种苜蓿、燕麦草作饲草,当年羊羔出栏32只,收入3万元,摘掉穷帽子。“2019年前10月出栏30只羊,收入年年高。”李培平尝到了甜头。

为了让产业扶持资金更直接、更精准、更有效到户,各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挂钩”原则,发放产业扶持资金与“一户一策”“农民意愿”“真种真养”“见物见钱”“奖勤罚懒”挂钩,产业扶持资金细化到户、精准投放。

坚持与“一户一策”挂钩。各地组织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沟通,分析致贫原因,理清脱贫思路,下足“绣花”功夫,为每户贫困户制定详细的脱贫计划,为精准到户到人产业扶贫提供了依据。并结合贫困村资源禀赋和贫困户家庭实际,合理确定贫困户发展什么产业、产业规模及投放多少资金,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与“一户一策”实现了精准对接。

达标奖励,以物代补,鼓励贫困户真种真养、多种多养。广河县实施牛羊产业发展达标提升奖补工程,对1.14万户养殖户奖补资金1100万元,对1.15万户贫困户奖补发放优质青贮饲草,激发了千家万户搞养殖的积极性。目前,全县新增养殖户9470户,新增牛4.1万头、羊20.3万只,形成了“家家粮改饲、户户养牛羊”的良好势头。

奖勤罚懒,在不突破每户3万元到户资金的前提下,通过差异化奖补,对多种多养的多补、少种少养的少补,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避免“养懒汉”。各地对村规民约中享受入股资金分红的贫困户,要求其参与村级公益事业、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营造了奖勤罚懒的良好氛围。

产业扶持资金原则上人均5000元、每户不超过3万元。“资金量偏小、不解渴。”新型经营主体反映“不顶事”。

对此,贫困户入股,参与产业。各地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原则上一半用于发展种养产业、一半用于入股与贫困户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既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问题,又通过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搭建贫困户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纽带,打通了扶贫产业全产业链。环县2018年至2019年10月累计落实产业到户资金6.48亿元,其中落实草畜产业资金4.8亿元,带动贫困户28193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带贫合作社共落实分红资金4280.7万元、受益贫困户达15819户。

据统计,2018年到2019年10月全省用于扶持种养产业的155.6亿元资金中,81亿元直接到户用于发展种养产业、占52.4%;74.6亿元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占47.9%;共扶持贫困户109.4万户。

贫困群众“不会干”咋办?

——培育合作社,扶龙头企业,建基地联农户

我省贫困地区山大沟深,贫困群众市场意识不强、信息相对闭塞,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产业普遍弱、小、散,缺乏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是产业扶贫的短板和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省委省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引进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

首先解决贫困村“有没有”合作社的问题。在1979个没有合作社或合作社数量少的贫困村扶持新建合作社2173个,实现了全省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

“我们村的土蜂蜜甜啊!可酒好也怕巷子深,山大沟深,外界不知道。”舟曲县博峪镇卧欧诺村村支书薛代花说,通过党建引领,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养蜂合作社,蜂蜜俏销全国。

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提升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让贫困户参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

“但蜂蜜有时被其他商贩冒充,客户又真假难辨。”薛代花认为,国家对食品生产要求非常严格,村委会决定把村集体经济入股到合作社,积极筹资建厂,要求养蜂合作社做优产业、打出品牌、带动贫困户。

提升合作社,迫在眉睫。省委省政府集中力量解决合作社“好不好”的问题。2018年,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国内合作社知名专家学者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及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7.3万人授课。2019年,全省组建起6500人的市县乡三级辅导员队伍,对合作社面对面指导服务;实施合作社领办人“万人培训”计划,培训合作社人员3.77万人,提升了合作社运营水平。

规范提升合作社,各地探索出“政府主导组建国有农发公司带动合作社”的“庄浪模式”,“合作社联合控股,民企国企参股组建富民公司,带动村办合作社”的“宕昌模式”,“党建引领合作社”的“舟曲模式”等。截至目前,全省贫困村合作社共有入社成员73.2万人,其中贫困户47.8万人。

龙头企业,对于产业扶贫意义重大。

“今年洋芋价格卖得好,1斤5毛钱,春节期间将卖到6毛。主要原因是村里与蓝天公司签订合同,蓝天公司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种洋芋旱涝保收。”安定区团结镇高泉村村支书陈守英介绍,全村300多户人,贫困户种洋芋户均增收8000元,种得多的收入5万元。

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长年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马铃薯收获后公司以高于市场均价收购,辐射带动马铃薯产业上游267个种植专业合作社、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万农户和2.63万户贫困户。

我省加快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两年来,75个贫困县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594家,累计达2746家,基本实现了贫困县主要脱贫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目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覆盖所有行政村,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925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365亿元,有力支持了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全省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1.02万个、带动贫困户41.74万户、吸收贫困人口就业2.9万人。

贫困群众“闷头干”咋办?

——加强产销对接,参加农业保险,卖个好价钱

“请尝尝我们保鲜库里的花牛苹果,新鲜得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不再是‘面洋芋’,临近春节,市场价一天天增高。”秦州区藉口镇四十铺村果品专业合作社社长裴仲林热情招呼。“以前苹果成熟后,摘下来没处放,堆在果园里,一半个月苹果变面了,不值钱。”裴仲林说。

如何规避农产品丰产不丰收?我省在贫困村建设果蔬贮藏保鲜库,深受贫困群众的欢迎,他们点赞说,保鲜库像建起了“小金库”,成为调节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蓄水池”。

全省贫困村近两年新建果蔬保鲜库1019座,购置厢式冷藏车222辆,新增贮藏能力35.4万吨,延长了果蔬的贮藏期和货架期,避开生产旺季,实现错峰销售,降低了市场风险,有效缓解了收获季节果蔬滞销压价现象,从而实现保鲜增值、助农增收。

为了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联合农业农村部举办了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和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组织龙头企业、产销协会和合作社与省外经销商有效对接,共签约223.8亿元,其中贫困地区74.83亿元。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提升了甘肃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组建全省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和马铃薯等8个特色产业产销协会,抱团出省抢占京津沪、粤港澳和成渝等终端大市场,产地直接与终端市场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加强与天津、福州、青岛、厦门4市产销对接,2019年引进企业201家、带动贫困人口13.7万人,销售我省贫困地区农产品17.96亿元,是2018年的8.8倍。

我省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种养业中,一场冰雹、一次疫病,种的庄稼、养的牛羊则面临“灭顶之灾”,收成无几。对此,省政府出台了《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计划3年各级财政投入38.8亿元,用于贫困户种养产业综合保险,鼓励贫困户参加农业保险,为贫困户稳定发展扶贫产业提供一揽子风险保障。

广河县祁家集镇寺后子村马海蛟于2018年11月以每只羊5.6元的保费为100只肉羊承保,缴纳保费560元,12月他家36只肉羊突发疾病死亡,保险公司实地勘查取证后,向马海蛟支付2.52万元赔偿,减轻了他的损失。

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实现签单保费27.73亿元,累计赔付16.04亿元,从中直接受益农户164.71万户次,为群众放心养、放心种提供了有力保障。我省开展农业保险的举措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

2019年,甘肃产业扶贫进入政策成效集中释放期,贫困地区整体上呈现出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市场旺、收入增、百姓喜的良好局面,全省贫困地区群众发展产业劲头足、信心满,苦干实干,步履铿锵,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