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成果转化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示范推广培训班在兰开班
甘肃三农在线讯:9月13日,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成果转化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示范推广培训班在兰州开班。培训班特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黄玉萍解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及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省农产品质检中心总结部署了甘肃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与良好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工作;厅评价办对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进行总结通报。此次培训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培训班还邀请到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余群力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张继教授及兰州大学药学院胡芳弟教授分别对我省牛羊肉、武都花椒、兰州百合、中药材等产品的评价方法及成果进行了分享,并与各县区机构负责人就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营养品质评价成果转化等内容展开讨论。省农产品质检中心主任李国林主持开班式。
开班式上,为玉门枸杞、平川黑驴肉、会宁苦荞麦、会宁小扁豆、靖远枸杞、临泽小枣、民乐紫皮大蒜和永昌胡萝卜8个产品颁发2023第二次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
会议指出,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等优质化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生动诠释和实践。近几年,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关心指导下,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优质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名特优新品牌权威性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在提升甘味形象、打造甘味品牌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截止目前,我省共有获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1个,授权企业(合作社)181家纳入名录之中,涵盖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覆盖全省13个市州37个县区。天水花牛苹果、敦煌李广杏、靖远枸杞、定西马铃薯、兰州百合、庆阳苹果、礼县大黄、天祝白牦牛、东乡贡羊、玛曲牦牛、兰州高原夏菜、张掖食用菌等禀赋独特、特色鲜明、不可替代,成为甘肃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靓丽名片。我省首例获证特质农品——甘南舟曲县博峪纹党参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并核发证书,标志着我省特质农品实现了零突破。我省有55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荣获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有29家企业荣获“全国农产品包装标识典范”称号,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特色优势农产品评价工作通报时指出,该项工作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品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量检测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寒区旱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工业污染小、水土洁净等产地环境优势,重点围绕我省“6+1”战略性农业重点产业,精选各县(区)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质量安全、营养品质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工作,用四个方面的科学数据支撑起我省寒旱特色优势农产品环境佳、口感好、营养高的优势。为“甘味”知名品牌打造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逐步建立我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体系、营养品质检测评价体系,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推动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经过四年的努力,共评价了七大类60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分别是“独一份”7个产品、“特别特”11个产品,“好中优”22个产品,“错峰头”11个产品,特色产品9个。其中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有51个,覆盖了“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的大部分产品,涉及了14个市州中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县区。
会议强调,此次培训班的召开,就是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指示和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有关安排部署,对我省下一步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工作重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示范县整体推进、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与良好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等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并要求相关市县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会上,县区机构负责人就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分等分级、“甘味”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参训人员共同观看了评价成果综合展示宣传片。
培训现场,学员纷纷表示,培训内容站位高远、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通过培训,不仅加深了对名特优新农产品与特质农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的政策理解,还加强了与行业机构的交流互鉴,为科学规范高效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自我省各市(州)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全程控试点工作机构负责人,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评价产品40个核心县(区)的名特优新工作机构负责人,受邀的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专家、特评专家、首席评价专家等80余人参加培训。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