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在甘肃召开农膜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
甘肃三农在线讯:9月12日,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在榆中县召开,总结交流地膜污染防治工作进展与经验做法,对下一步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振华出席会议并讲话。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翟自宏出席会议并作典型发言,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利群,财政部农业农村司农业一处一级主任科员丁江斌,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农用地处副处长陈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监督司工业品处一级调研员臧南南,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农业补贴处三级调研员王烨出席会议。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张炳智致辞。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但不合理使用也容易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地膜污染防治,构建联合监管制度机制,完善科学使用回收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监测评价,全国农膜回收率保持在80%以上,重点地区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当前地膜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求,更加突出源头管控、科学使用、分类处置,强化协同联动、政策保障、监测评估、宣传引导、责任落实,系统谋划、加力推进地膜污染防治。一是联合有关部门常态化开展地膜执法监管,抓住地膜使用和回收关键时节,加大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全流程执法监管力度,严禁非标地膜入市下田。二是大力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实施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分区域、分作物推广适宜技术和产品,推进地膜高效科学覆盖。三是健全多元化回收处置体系,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残膜回收机具,因地制宜推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处置模式。四是完善地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健全与地膜回收效果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科技要素投入和攻关力度。
近年来,我省聚焦源头防控,在依法治理上下功夫。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多次印发文件,打击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地膜产品的违法行为。全省开展农膜领域监管执法4000余次,覆盖全省的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农膜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依托自2011年起的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扶持,形成了“新膜增产增收、旧膜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局面。截至2022年底,我省共有正常运行的农膜回收利用企业132家,回收网点1827个,基本形成“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站点、村有堆放场所”的回收利用体系,全年共回收废旧农膜18.4万吨,农膜回收率达到84.7%,连续6年稳定在80%以上。所设900个省控监测点数据显示,亩均地膜残留量为1.43公斤,处于较低水平。近期委托第三方机构对2817位农户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8.96%表示会主动捡拾废旧地膜,农膜回收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有关同志,部分区县代表以及有关专家参加会议。甘肃、内蒙古、河南、四川、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及4个典型区县代表作交流发言。
会前,与会代表通过现场观摩、听取汇报的方式,详细了解了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榆中县高效地膜科学示范区、榆中县废旧地膜回收站等地的地膜规范生产、科学覆盖、回收加工等工作情况。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