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2024年土肥水工作安排意见

2024年03月05日 甘肃三农在线

2023年,在各级土肥(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土肥水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田节水成效显著。创建了10万亩节水增粮示范县4个,完成了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15万亩,后茬复种蔬菜11万亩,“河西走廊玉米水肥一体化密植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成为被授牌的首批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带动全省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达到445万亩,为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在5个县市区持续推广应用盐碱耕地治理技术10万亩,在11个县区开展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面积110万亩,打造示范点72个、20.7万亩,带动全省有机肥施用面积达到3200万亩以上,耕地质量提升0.04个等级。减肥基础持续巩固。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10个,完成技术示范面积72.1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5645万亩,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化肥用量稳中有降。肥料管理逐渐规范。登记省级肥料产品41个、续展28个、变更5个;推荐34个产品申报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36个肥料产品续展登记。配合农业农村部及省农业农村厅先后抽查我省肥料产品61个,合格率达84%,确保了用肥安全。抓点示范引领突出。打造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智慧水肥一体化、科学施肥示范基地21个,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会及马铃薯、蔬菜、中药材产业大会上进行了展示,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农民群众的肯定。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44个国家级、800个省市县三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和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依托25个自动墒情监测站和50台便携式监测仪常态性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开展了6000个农户施肥调查监测工作,为耕地质量保护、土肥水高效利用和抗旱减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要紧盯“土、肥、水”关键核心要素,持续挖掘质量提升潜力、增强节水减肥动力、破解粮食安全压力,紧扣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健全耕地质量和土壤墒情监测评价“两大体系”,紧扣抓点示范和技术推广,打造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盐碱地改良、精准施肥“三大样板”,紧扣单产提升和绿色发展,开展盐碱耕地治理、节水增粮、绿色种养循环、化肥减量增效等四大行动,切实抓好全年土肥水工作,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土肥水工作的安排意见》。

一、预期目标

2024年,全省土肥水工作要紧扣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全省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局长会议精神,紧扣粮食生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求真务实促落实、敢作善为促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强化基础抓重点,围绕中心破难点,开拓创新增亮点的总体思路,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化肥减量增效等重点项目为带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种养循环、耕地质量提升、农田节水等技术,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及土壤墒情监测,完成粪肥还田试点任务110万亩,带动全省施用有机肥面积达到3300万亩;推进节水增粮单产提升行动,创建10万亩节水增粮示范县5个,推广玉米水肥一体化密植栽培技术示范面积40万亩以上,辐射带动全省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540万亩以上;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56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全省肥料利用率达到42.5%;探索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点示范面积5万亩,降低盐碱化危害,实现“有盐无害”目标。在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持续提升粮食单产,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保障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节水增粮行动,破解发展瓶颈。一是大力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以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100万亩、以垄膜沟灌为主的覆膜灌溉技术50万亩。其中,石羊河流域的凉州、民勤、永昌、金川4个县区新增以膜下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30万亩,推广以垄膜沟灌为主的覆膜灌溉技术8.3万亩。各县区要积极探索制定以滴灌为主的主要农作物灌溉施肥制度。二是抓好技术集成示范应用。依托“河西走廊玉米水肥一体化密植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甘州区、临泽县、凉州区、肃州区要继续开展玉米水肥一体化密植增产技术示范推广40万亩,积极创建镇原旱地玉米超深松分层施肥节水增粮、安定马铃薯立式深旋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等2个第二批国家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永昌县、金川区、金塔县、民乐县、山丹县、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靖远县等12个县区要继续开展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后茬复种技术示范推广,每县区打造百亩方、千亩片,辐射带动形成万亩带;庄浪县要打造马铃薯原种繁育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省级千亩示范点、百亩试验方各1处,集成水肥一体化、粪肥还田、地力提升等技术,集中展示技术成效。三是做好节水技术试验研究。安定区和会宁县持续开展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宁县要积极打造“果园根际云健康管理渗灌水肥一体化示范区”,开展苹果防冻害喷雾技术试验研究;甘州区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多功能平台作用,集成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墒情自动监测、有机肥替代、新型肥料应用等技术模式,开展密植栽培、水肥精量调控等试验研究。四是强化墒情监测工作。充分利用25个墒情监测点和50台便携式监测仪,适时定期开展监测,并在关键农时加大监测密度和频次,为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和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二)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保障粮食安全。一是推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大力推广有机肥(腐熟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施用技术,带动农户充分利用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资源堆沤积造农家肥,确保全省3300万亩以上耕地应用有机肥,提升土壤基础地力,切实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现“藏粮于地”。二是推进盐碱耕地治理。以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为抓手,河西及沿黄灌区5个县(园区)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盐碱化发生程度,综合采取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完成5万亩盐碱耕地改良任务。抓好耐盐碱作物种植,要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油葵、藜麦、枸杞、牧草、甜菜等耐盐碱作物种植,开展新型“适盐抗碱”作物引进试种,推动盐碱地改良“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有机结合。三是抓好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严格按照《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 1119-2019)等标准要求,健全完善44个国家级、800个省市县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高标准完成年度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

(三)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助力绿色发展。一是巩固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继续开展田间试验、农户施肥调查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不断修订施肥参数,优化配方,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各市州、县市区要制定发布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向农户推荐施肥建议和配方,确保施肥建议进村入户、按方施肥落实到田进地。二是推进“三新”集成应用落地。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有机无机配施、轻简化种肥同播、云端智能配肥、机械深施、叶面喷施、玉米大豆带状复种、连作障碍微生物治理等新技术;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水溶肥、缓释肥、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氮肥增效剂、微肥、按照作物需求制订配方生产的复合肥料、掺混肥料或有机无机复混肥等新产品以及种肥同播机、无人施肥机、智能配肥机、立式旋耕机、浅埋滴灌一体机、带状复种一体机等新机具,促进“三新”落地进田。三是创新机制开展农企对接。相关县区要选择1-3个肥料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开展肥料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等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推进农企对接,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式的应用。通过精、调、改、替、管等综合措施,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5600万亩,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继续在小麦、玉米上开展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客观评估化肥减量增效成效,2024年全省肥料利用率要达到42.5%。

(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构建长效机制。一是持续推进粪肥还田试点工作。深入推动种养结合、用养结合、点面结合,重点在蔬菜、瓜果、药材、花椒等经济作物和马铃薯、小麦、制种玉米等优质粮食作物上推广粪肥还田模式。11个试点县区要继续实施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示范推广“有机肥+N”技术模式,积极探索运行新模式,每县继续创建10万亩示范区,示范带动粪肥还田整县推进。各试点县区在完成去年任务的基础上,春耕生产结束后要完成今年任务的80%以上。二是严格粪肥质量技术要求。各县区应要求规模养殖场合理负担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成本,粪肥还田前必须按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2018)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腐熟堆沤,限量指标符合《有机肥料》(NY/T 525-2021)要求。以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的农家肥必须腐熟,不得随意添加掺杂其他物料或杂物。各地要做好施肥调查和效果监测,用详实的数据展示粪肥还田在提质增效、化肥减量、地力培肥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强化服务主体培育。各试点县区要结合工作实际,核查参与试点服务主体的经营范围、技术队伍、处理场地、堆沤腐熟设备、收集配送车辆、施肥还田机械等基础条件,引导服务组织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提升服务能力,逐步建立服务主体考核制度,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机制。要扶持壮大一批运营基础好、群众满意度高、任务完成质量好的服务组织,加快有机肥应用。四是强化技术指导服务。要结合辖区内的肥源种类、种植特点、作物需肥规律、地力水平和作物目标产量,确定最佳施肥方案,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服务,指导种植农户、大户、合作社等签订化肥施用减量承诺书。五是加强项目资金支付力度。试点县要进一步加快资金支付进度,将上年度项目资金全部支出。省上将根据调度情况每月一通报,对资金支出靠后的县区,2025年项目将予以调整。

(五)推进肥料登记监管工作,确保用肥安全。一是严把肥料质量关。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继续做好肥料登记企业的产品抽检工作。将2023年部、省、市抽检不合格肥料产品生产企业及重点地区列为今年重点抽查对象,进一步强化肥料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告检测结果,确保省内登记肥料产品质量合格。二是继续做好肥料登记工作。肥料企业所在县市区土肥机构要严格按照《有机肥料》(NY/T 525-2021)、《生物有机肥》(NY 884-201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T 18877-2020)等要求,审查上报资料,现场考核并抽检样品,做到服务对象满意,上报资料真实。三是做好新型肥料肥效试验工作。重点做好复合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水溶肥、微量元素肥等不同新型肥料试验、示范任务。

(六)推进抓点示范工作,强化典型引领。紧扣抓点示范和技术推广,围绕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盐碱地改良、精准施肥等重点技术,着力打造永昌春小麦浅埋滴灌、甘州玉米密植高产、秦州玉米软体水窖集雨补灌、安定马铃薯引水上山、敦煌葡萄滴灌、宁县苹果渗灌防冻、庄浪马铃薯千亩原种繁育等7个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徽县冬小麦化肥减量、肃州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和种养循环粪肥还田、榆中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施微肥、秦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静宁油菜化肥减量、岷县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等7个精准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打造金塔、高台等2个盐碱地改良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各地要细化工作目标责任,明确技术负责人,分解具体任务,争取创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核心示范区,打造增粮增效成果展示、农民现场观摩培训、技术集成转化三大平台,充分展示土肥水高效技术,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七)推进试验研究工作,实现技术创新。一是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技术研究。在金塔县、高台县、景泰县、古浪县和中川园区等地开展盐碱耕地“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降盐”“适种抗盐”技术试验研究,创新集成简便易行的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模式。二是开展精准施肥集成技术研究。开展化肥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和生物有机肥、缓释肥、水溶肥、复合微生物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等新产品的集成应用与试验研究;联合教学、科研单位,试验示范化肥深施减肥增产技术模式,逐步提升化肥科学施用水平,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开展有机肥替减集成技术研究。开展有机肥精准施用、有机无机配施技术试验,结合作物需肥需水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及有机肥矿化率和有效性,深入研究有机肥施用最小投入量和最佳用量。四是开展水肥精准协同调控技术研究。在凉州区、永昌县、金川区等地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开展以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垄膜沟灌为主的覆膜灌溉技术不同灌溉次数、施肥制度等试验研究。五是开展连作障碍生物治理技术研究。积极探索中药材、马铃薯、设施蔬菜、制种玉米等优势作物连作土壤障碍微生物治理技术,着力从筛选施肥模式和扩大有益微生物两方面开展试验研究。

(八)推进宣传培训工作,形成良好氛围。一是开展技术培训。深入开展“百县千乡万户”科学施肥技术培训行动,在关键农时,组织项目区域内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培训班,利用现场观摩、发放技术明白纸或技术宣传挂图等方式,扩大土肥水关键技术的普及范围。要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狠抓技术培训,引导农户应用土肥水综合技术,确保技术落地到田、发挥成效。二是强化技术指导。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在春耕备耕等关键时节,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土肥水技术宣传指导工作,落实技术包抓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规范技术实施环节,确保技术实施效果。三是加强技术宣传。要以重点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展示技术成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将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做法、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适时召开2024年全省土肥水技术培训会,提升技术水平,展示成效。

(九)推进年度项目验收工作,优化项目管理。为确保耕地建设与利用等涉农资金落到实处,确保项目完成质量,我站将对2023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化肥减量增效、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进行集中验收。各项目实施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提前准备,先行开展自查自验工作,及时查漏补缺,要抓紧准备验收材料,围绕资金使用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组织管理情况进行重点说明。

编辑:王松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