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解尾菜之困 绘生态新颜
甘肃作为全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在过去十年间,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近一半,产量翻了一番。
伴随蔬菜产量的大幅增长,尾菜也急剧增加。据统计,2024年全省尾菜产生量高达995.9万吨。如何让尾菜变废为宝?记者近日展开了调查。科技赋能 尾菜变废为宝“以前,一到蔬菜丰收季,田间地头都会堆积大量尾菜,对环境造成污染。现在我们将尾菜旋耕打碎,再撒上菌剂,经过高温发酵,尾菜就成为了有机肥料。”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乡高原夏菜种植大户李春明介绍,这种方式不仅高效处理了尾菜,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绿色发展。 金昌市永昌县推广的行间还田技术,深受农户欢迎。菜农把尾菜铺撒在行间,通过自然腐烂和微生物分解,使其转化为有机肥料,重新回归土壤。 在武威市凉州区,甘肃农业大学孙小妹研究团队总结出的尾菜原位厌氧还田技术,应用于两茬设施蔬菜种植间隙期的尾菜处理。该技术让尾菜不出棚就能快速得到处理,极大提高了处理效率。 多年来,甘肃省各级农业环保机构积极行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示范和教学,持续推广田间尾菜堆(沤)肥、直接还田、行间还田等处理利用技术。农户处理尾菜的意识不断增强,全省田间尾菜治理面积逐年扩大,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了解,目前,甘肃已探索总结出尾菜堆(沤)肥、直接还田、青贮饲料化、沼气化等十项处理利用技术,并形成了尾菜肥料化还田利用、尾菜饲料化种养循环利用、尾菜高效集约工厂化处理利用三种典型模式。创新机制 打通流通治理环节为解决蔬菜流通环节的尾菜处理难题,近年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重点关注兰州市、金昌市、张掖市等蔬菜流通重点地区。依托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建设尾菜处理利用企业(专业合作社)。一时间,一批规模化尾菜处理利用企业在陇原大地崛起。 创新型“企业主营+政府补贴+菜库付费+社会共治”的运营机制,有效整合了流通过程中的各方力量,形成了独特的“甘肃经验”。 在金昌市永昌县,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对尾菜、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利用。利用尾菜渣和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和沼气,利用沼气为公司和周边居民提供清洁能源,通过种养结合、农牧互补,打造循环农业产业链。 在兰州市榆中县,兰州华沁元环保科技公司采用固液分离方式处理尾菜。菜渣用于生产有机肥,废水预处理后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尾菜日处理能力达1500吨。 在兰州高新区,新苏环保集团投资2.95亿元建设的果蔬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采用“预处理+湿式厌氧+半干式厌氧”工艺,综合处理尾菜等果蔬废弃物,日处理能力2000吨。 在张掖市甘州区,尾菜处理中心通过固液分离方式压榨处理尾菜,有效解决了全区菜库的尾菜问题。自2020年起,全区尾菜处理利用率已达80%以上,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酒泉市肃州区、定西市临洮县、武威市凉州区和天祝县等地,尾菜处理利用企业星罗棋布,各自发挥优势,全方位解决尾菜难题。尾菜处理利用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模式层出不穷,甘肃尾菜处理工作亮点频现。示范推广 打造治理样板为树立典型、打造样板,带动全省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自2015年起,甘肃省在秦州区、永昌县等28个县(市、区)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区域,建设省级尾菜处理利用示范区。开展数据调查、示范推广、试验研究和机制创新等工作,示范区尾菜处理利用率达80%以上。 近年来,甘州区、榆中县和武山县创建为省级尾菜处理利用示范县,持续推进尾菜、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协同处置。凝炼提升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和模式,集中展示尾菜多元化处理方式,示范县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甘肃在尾菜处理利用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通过科技赋能、创新机制、抓点示范等举措,让尾菜逐步实现变废为宝,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