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春潮涌 沃野绘新景 ——武都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与农技推广激活乡村新动能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武都区的田野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与基层农技推广两大项目,如强劲的引擎,为武都区的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粪肥还田催生“循环经济链”
春有约,花不误,阳春三月,陇南武都区坪垭藏族乡、角弓镇一带,成了花的海洋,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白龙江畔,连片的油菜花在春风轻抚下,泛起层层金浪,蜂蝶翩跹,花期正盛的田野间处处弥漫着沁人甜香。远处,错落有致的村庄与这漫山遍野的金黄相互映衬,绘就了一幅灵动秀美的田园画卷,让人仿若置身江南水乡。
村民老李穿梭在花田间,脸上满是喜悦,正仔细查看花期:“这片川坝种了将近5000亩油菜,今年花开得格外繁盛。去年水稻收割完后,11月就轮种了油菜,土地一点都没闲着。将在今年5月迎来机械化收割,随后榨油上市。”
武都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高世指着花田感慨:“我们实施的粪肥还田项目,让这片土地特别肥沃。通过水稻油菜轮种的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粪肥替代了部分化肥,减少了化学污染,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种出来的油菜籽品质更好,产量也有所提高。”
科技特派员激活“田埂课堂”
两水镇烟墩沟村的冬播马铃薯田里,嫩绿的苗株整齐排列在高垄上,垄间灌溉水渠纵横交错。村民张大姐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翠绿的薯苗,兴奋地说:“你看这马铃薯,长得多好!高垄种植让灌溉更均匀,农技员手把手教我们控水施肥,收成肯定差不了。”
为推动基层农技推广项目落地,武都区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从品种挑选、播种时机,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农技人员都给予了细致指导。
在马铃薯田里,特聘农技员正耐心地为农户讲解种植、管护以及防虫害的技巧:“基层农技推广项目让先进技术真正扎根田间。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这些新技术,以前农民听都没听过,如今却成了增产增收的‘法宝’。”
王高世主任补充说道:“武都区冬播马铃薯长势良好,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基层农技推广项目。我们通过抓点示范,与种子站、农科所等单位合作,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种子,像冀张薯12号、希森6号。经过多年实验,这些品种产量高、口感好。通过这几年的持续推进,我们已在白龙江沿岸、河谷地带以及半山区大面积推广。这些新品种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农户们认真聆听,不时提问,与农技人员互动交流。
双轮驱动农业发展焕新机
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在武都区的深入实施,不仅带来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更推动了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在绿色种养循环方面,武都区建立了完善的粪肥收集、处理和还田体系,以规模化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实现了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多种模式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武都特色的绿色种养循环发展之路,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
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则搭建了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桥梁。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将最新的农业技术、品种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农户。同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户亲眼看到科学种植养殖带来的成效,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从粪肥还田的“沃土行动”到农技下乡的“科技春雨”,武都区正以绿色种养循环和基层农技推广为双翼,探索出一条“生态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如王高世所言:“土地养好了,技术跟上了,农业的‘金饭碗’才能端得更稳。”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现代农业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