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开展“三新”集成示范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科学施肥增效工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强化创新驱动和服务推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示范,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谋划 推动落实见效
统筹规划推动工作。及时下达工作指导意见、田间试验方案、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狠抓工作质量,为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按照“省级抓管理,市州抓督导,县区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推进科学施肥增效工作。
注重过程监督管理。注重项目过程管理,开展项目督查、档案检查及技术指导服务。建立项目调度制度,对项目进展、资金支出、绩效监控等内容开展调度。对工作不力、进度较慢的县区进行及时通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示范带动 促进模式推广
强化部门协作,创新技术模式。甘肃省结合各地产业发展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开展新型肥料肥效、有机无机最佳配比、化肥利用率、机械深施、技术托管等田间试验研究,集成研发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
因地制宜总结凝练集成模式。推广“无人机追肥+配方肥/水溶肥+无人机一喷三防”等小麦“三新”集成示范、“软体水窖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水溶肥/锌肥+机械深施”等玉米“三新”集成示范、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分层施肥+有机肥/配方肥/水溶肥+无人机追肥”“三新”集成示范和经济作物“水肥一体化+水溶肥/生物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系统”“三新”集成示范。
示范引领带动科学施肥。依托科学施肥增效、绿色种养循环等项目和省级耕地保护提升、抓点示范等项目积极开展技术集成示范,累计创建集成示范区97个,示范面积133万亩以上,打造了“三新”集成示范区、种养循环示范区、水肥一体化示范区等,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多主体联合、大范围应用、高质量服务。
多措并举 提升基础工作质量
精准配方。夯实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及时更新养分数据,优化施肥参数,制定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发布各类肥料配方。
调优结构。持续调整氮、磷、钾配比,优化肥料配方,完善肥料产品。指导全省科学合理施肥,切实落实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
改变方式。推动农技农机融合发展,推广机械施肥、无人机追肥等方式,不断强化“水肥药”托管服务、“农工场”技术服务、“千乡千店”配方肥定制配送服务、“智能配肥保姆式”施肥技术服务等推广模式,推进新型肥料进村入户到田。
多元替减。依托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开展粪肥还田,增施有机肥、农家肥,年示范粪肥还田10万亩,带动全省有机肥施用面积达到3200万亩以上。同时,在陇南、天水等水热资源丰富地区推广应用秸秆粉碎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技术,在河西等区域充分利用秋闲田大力推广绿肥种植技术,实现多元替减化肥。
宣传培训。采取科技赶集、田间学校、集中培训及“互联网+”等形式开展科学施肥技术宣传指导工作。在继续做好粮食作物科学施肥的同时,强化在特色优势作物上的应用,更大规模推进科学施肥增效。
来源:中国农村网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