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甘肃在全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培训班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2025年04月19日 甘肃三农在线 郑海燕

构建“五链融合”体系打造地膜回收利用新标杆

DSC01060(1)(1).png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膜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强化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有效有力支撑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实施,4月17日,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在民勤县召开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培训班。甘肃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技术推广总站主要负责人在培训班上以《构建“五链融合”体系  打造地膜回收利用新标杆》为题作典型交流发言。

甘肃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作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农业生产对地膜覆盖技术依赖程度高、覆盖面积广、覆膜作物种类多的省情实际,按照“法规引领规范、行政监管推动、产品源头防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技术支撑保障”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入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全省共回收废旧农膜21.15万吨,回收率达85.7%,连续8年保持在80%以上。

织密“责任链”,建立共管共治责任体系

b9fbd52945a957196c0388e58d015c3.jpg

微信图片_20240424101101.jpg

甘肃省委、省政府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将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到了法规层面,对农膜的监管者、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回收者的责任均作出具体规定,形成了完整的责任链条。连续多年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列入省委1号文件和省政府重点工作,各地将其纳入生态保护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紧盯春秋集中揭膜覆膜时期,联合市场监管、工信、生态环境等部门每年开展地膜联合监管执法检查1000余次,从源头上限制非标地膜入市,实现了由单一的“引导劝导”向“劝导处罚”并举的突破性转变。对参与政府招标采购的地膜生产企业,要求落实回收责任,形成了“谁生产、谁回收”的良性机制。土地流转程度较高的县区,压实承包方回收责任,每亩预付30-50元废旧地膜回收保证金,有效遏制对耕地“只用不管”的现象。

优化“技术链”,建立科学使用技术体系

C0016T01.JPG

强化源头防控,大力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有效降低地膜残留污染风险,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面积从2022年的927万亩将增加到2025年的近170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面积达150万亩。强化技术创新,长期与科研院校合作,每年筹资100万元开展难题攻关、技术研发,集中试验示范了适时揭膜、机械拾膜、一膜两用等技术,完成了地膜科学合理使用区划及全生物降解地膜适宜区研究等工作;研发生产地膜回收机型10余种,2024年机械回收面积255万亩,同比增长60%;形成了灌区覆膜玉米提前揭膜、回收聚乙烯基塑料薄膜熔融再加工等技术规范,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强化残膜监测,搭建了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起由30个国控监测点、962个省控监测点构成的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网络体系。2024年监测结果显示,全省覆膜耕地亩均地膜残留量为1.2公斤/亩,远低于国家5公斤/亩限值标准,并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充分体现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成效

健全“回收链”,建立闭环管理回收体系

DSC00975(1).jpg

我省在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加工三个环节上下功夫。捡拾环节,通过“以旧换新”、现金收购、积分兑换等地膜“有偿回收”措施,充分调动农民捡拾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形成“按时揭膜、按规交膜”的生产习惯,捡拾清理农田废旧地膜已经成为我省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回收环节,依托省级财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助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全省68个县区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网点进行扶持,按照区域覆盖、布局合理、收集方便的原则,目前全省建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133家,回收网点1671个,实现了主要覆膜乡镇网点全覆盖,构建起了“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网点、村有堆放场所”的三级回收利用体系。加工环节,对享受省级专项资金扶持的企业和网点,实行包片回收责任制,要求应收尽收,初步建立了废旧地膜从捡拾到回收再到加工利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延伸“价值链”,培育循环利用价值体系

DSC00999(1).jpg

主要从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技术提升、新产品开发、价值链延伸上求突破。积极推广地膜高值化利用技术,组织专家对全省地膜生产企业开展实地指导,规范生产工艺,降低产品损耗,提高加工盈利水平,为企业提供技术“纾困”。目前,我省废旧地膜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经分拣、破碎、清洗、烘干等工艺处理后生产再生塑料颗粒,利用再生颗粒进行深加工,生产PE管材、塑料容器(如蔬果筐、储水桶、化粪池)、滴灌带等;另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加工生产下水井圈、井盖、城市绿化用树篦子等再生产品。

筑牢“保障链”,激活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DSC00943(1).jpg

设立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省级财政专门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7亿元,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建设了一批工艺较为先进、规模经营的回收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加强组织管理。印发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部署推动工作;建立定期调度、台账管理、绩效评价、督促检查等工作制度,层层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为废旧地膜使用回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宣传引导。采取新型媒体、线下活动、宣传材料等多元方式,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常态化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2024年共宣传活动2057次,直接受众22.9万人次,第三方机构对2817位农户问卷调查显示,有98.96%表示会主动捡拾废旧地膜,地膜回收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

DSC01051(1).jpg

地膜污染防治关系着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大局。下一步,甘肃将以此次培训班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在扩大地膜科学使用范围、创新减量替代和高效回收技术、探索智能化监管平台、扶持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上探路子、求突破,为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贡献甘肃力量。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