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全面打响农机化“三秋”攻坚战
金秋九月,陇南大地稻浪翻滚、金穗飘香。全市上下抢抓晴好天气,以农机化生产为核心抓手,全面掀起“三秋”农业生产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各类农机具2.02万台(套),完成农机检修1.4万台(套),农机化生产呈现“进度快、质量优、效率高”的良好态势,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筑牢坚实基础。
农机主力唱主角 三秋生产提速增效
在武都区两水镇、石门镇、角弓镇的近五千亩水稻示范基地,多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稻田里来回穿梭,切割、脱粒、秸秆粉碎一体化作业一气呵成。在康县大南峪镇庆祝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水稻机收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科技的力量为这场丰收盛宴注入了强大动力。“过去人工收割一亩水稻要3个人干一天,现在收割机一小时就能收10亩,还能同步完成秸秆还田,既省时省力又环保。”种粮大户李建国看着装满稻谷的运输车喜笑颜开。据统计,全市已完成机收玉米44.15万亩,占应收面积的68%;机收马铃薯3.683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秋播工作同步高效推进。在礼县永坪镇的高标准农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正在进行小麦播种作业,农机手通过终端屏幕就能实时监控播种深度、行距和亩播量。"现在的播种机不仅能实现株距行距精准控制,还能同步完成施肥,每亩地能节省种子3公斤、化肥5公斤,出苗率提高到95%以上。目前全市已完成机播小麦15.631万亩、机播冬油菜2.68万亩,农机化播栽水平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筑牢安全防线 保障生产有序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农机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检验农机事故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锻炼应急指挥、协调联动和现场救援队伍的综合实战水平,按照《西和县农业行业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精神,9月24日在西和县苏合镇张河村开展2025年农机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活动。为确保“三秋”生产安全,全市各县区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百日攻坚”行动,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和技术指导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农机安全培训230场次,检查农机具5600台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320处,发放安全宣传资料2.8万份,有效防范了农机安全事故发生。
针对山区农机作业特点,各县区创新推出“流动检修站”服务模式,组织技术骨干组成120支农机维修服务队,深入偏远乡村提供"一站式"检修服务。宕昌县将检修点设在田间地头,现场为农户维修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具,累计维修各类农机具2800台次,解决技术难题460个,保障了农机装备以良好状态投入“三秋”生产。
技能比武强素质 科技兴农添动力
9月16日,成县举办2025年小麦精准机播机手大比武活动,来自全县的10名农机手展开激烈角逐。比赛现场,选手们操控着新型精量播种机,在设定的地块内完成播种作业,评委通过北斗导航系统数据和实地测量,从播种均匀度、深度一致性、行距合格率等6个维度进行打分。“通过比武不仅切磋了技艺,还学到了新技术,回去要把这些好经验分享给乡亲们。”农机能手王建军说。
此次大比武活动是陇南市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全市持续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理论培训+实操演练+技能竞赛”模式,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新型农机手。目前全市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37家,农机从业人员达1.2万人,其中获得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机手超过3000人,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区域协同发力 奏响丰收协奏曲
在文县中庙镇,千亩水稻进入收割旺季,当地组织8台联合收割机开展抢收会战,预计3天内可完成全部收割任务。康县阳坝镇采取“农机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20台套农机具开展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徽县创新“农机+电商”模式,利用农机作业数据指导农户精准种植,通过电商平台提前对接销路,实现种得好、卖得好双重效益。
陇南市农机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农机调度和技术服务,紧盯天气变化和农时节点,全力加快秋收进度,确保颗粒归仓;同时抓好秋播质量管控,推广精量播种、深松整地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