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科技赋能寒旱农业 创新驱动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药材体系陇西县试验站作为区域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紧密围绕寒旱农业特色与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在技术研发、示范推广、资源保护与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支撑了陇西县乃至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标准化、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集成多方智慧,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与质量安全水平
6月11日,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药体系启动会在学校陇药产业研究院举行,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药体系首席专家、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晋玲代表药体系作未来三年工作规划汇报与部署:规划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锚定中药资源保护、品种创新、绿色种植、产品开发、质量安全五大核心领域,重点推进三大研究方向:开展中药资源保护与种质资源开发研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入探索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与生态种植技术研究,提升种植水平;聚焦中药材质量保障与产业升级研究,增强产业竞争力。陇西试验站结合在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首席专家、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晋玲和与会专家围绕体系建设与产业需求展开深入研讨,并对痛点、难点、堵点关键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为此,试验站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引入高层次专家智力资源,为产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7月5日,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副主任袁媛与品质评价和质量安全岗位专家兰州大学胡芳弟教授等专家团队考察首阳基地。专家们从国家中药资源战略高度与品质安全专业维度,对基地标准化建设、种质资源优选、生态种植技术应用及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提出了系统性指导。袁主任强调了标准化对于保障药材供给与质量的重要性,胡芳弟教授则深入剖析了绿色防控对质量安全的关键作用,推动了基地在规划布局、技术深化与管理规范上的全面提升,强化了从源头保障药材品质的能力。

聚焦节水增效,深化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应用
面对陇西寒旱区水资源约束加剧的挑战,试验站将水资源高效利用置于产业技术体系的核心位置。2025年7月1日,站长毛正云率领团队深入首阳镇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针对黄芪、党参等主栽品种,开展了以“节水增效、绿色生产”为核心的技术指导。团队结合土壤墒情与作物需水规律,精准示范并讲解了滴灌、渗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操作要点、灌溉参数控制及施肥配比,显著减少了传统漫灌导致的水资源浪费与土壤板结风险。此举不仅直接提升了基地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管理水平,更通过理念传播与技术培训,强化了种植主体应对旱情、稳定产量、提升品质的能力,是试验站推动寒旱农业科技成果精准落地、服务产业一线的生动实践。

强化科研攻关,探索精准化栽培与资源保护新路径
试验站始终坚持科研先行,通过系统性试验与资源调查,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栽培模式创新研究方面,试验站2025年新引进祖师麻、南沙参、紫花地丁、乌龙头等18个品种开展品种驯化栽培试验以及浙贝母设施栽培、林下栽培与大田栽培的系统对比试验,旨在科学评估不同生境对其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筛选适宜本地的高效优质栽培模式、实现精准化生产提供关键数据与理论依据;同时试验站技术人员承担陇西县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暨省级抓点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工作。

试验站联合省农经站、农科院、甘中医等多家科研和技术协作单位,在万亩示范基地建立200亩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园,从良种、良技、良机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成果推广。落实了优质种子种苗应用、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应用、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5大类26项试验示范。在种质资源战略储备方面,试验站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赴陕西汉中市、甘肃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林场等区域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采集,成功收集包括略阳黄精、陕西洋参等在内的野生资源200余份,此举显著丰富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甘肃库的储备,强化了对西北道地及珍稀药用资源的保护,为后续的资源鉴定、特性评价及育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种质资源圃科研示范区占地面积35亩,以药用植物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深度聚焦农业科技创新,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打造出基础研究田、新品种示范田、航天种子选育田、系统选育田及种苗培育田等核心功能区域,形成涵盖种质资源利用、航天诱变育种、系统选育、种苗繁育推广、标准化栽培等全链条科研体系;各功能板块依托数据共享机制协同运作,实现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产业化培育的无缝衔接,为药用植物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与实践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局长于8月24日考察时,对试验站在种质资源库建设、组织快繁技术应用以及种子资源墙、数字化标本馆等创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其在保护中医药传承创新源头活水方面的重要作用。

拓展平台功能,促进产学研融合与科技影响力提升
试验站充分发挥平台枢纽作用,积极承接各类交流、培训与展示任务,扩大科技辐射范围。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7月22日,接待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师生联合考察团,就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与合作方向进行深入交流,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后备人才培养。在大型展会示范展示方面:作为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2025年8月)的重要观摩点,试验站成功接待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及行业专家等12批次300余人次,全面展示了其在科研创新、资源保护及成果转化方面的实力,提升了产业影响力。

在多层次技术培训方面,试验站积极承接并开展了省、市、县三级多项培训任务,同时开展重点乡镇培训任务,累计培训超千人次。通过药圃园、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甘肃库)观摩、数字化标本馆体验、示范基地考察及系列专题授课(覆盖节水灌溉、科学施肥、合理采收及标准化栽培等),有效提升了基层农技人员与种植户的专业技能,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推动了绿色生产理念的普及,巩固了基层技术推广网络。

五、 深化专项指导,推动特色药材设施栽培技术升级
针对高价值药材的设施化生产需求,试验站持续引入岗位专家进行精准指导。2025年11月3日,邀请种质资源鉴定与开发利用岗位专家崔志家教授考察指导黄精、白及的设施栽培。崔教授就设施微环境调控、光温水气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提供了专业化、精细化建议,解决了生产中的具体技术困惑,为寒旱区特色药材的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与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指明了方向。

陇西试验站通过一系列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科研、示范、推广与交流活动,充分展现了其在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未来,试验站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牵引,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加强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优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深化产学研合作,为陇西县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为我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药材体系陇西县试验站
编辑: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