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三农资讯

陇原乡村铺展如意画卷——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甘肃实践

2025年11月21日 甘肃三农在线 徐刚 陆家木 魏龙飞 王琦琪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会处,莽莽黄土、皑皑冰川、苍苍戈壁、萋萋草原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这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更是新时代“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前沿门户;这里,灿烂的农耕文明延续至今,55个民族在此和睦聚居。这里是甘肃,是镶嵌在我国辽阔西北大地上的一柄玉如意。这柄玉如意,在新时代正焕发新的光彩。雄浑壮阔的地理风貌在环境治理中逐渐呈现,深沉厚重的文明底蕴在保护传承中迎来新生,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空间在共建共享中愈发美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甘肃将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新征程上的重要历史使命,一竿到底、久久为功,逐步造就千万和美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一幅幅“乡村美、产业兴、乡风和、村民乐”的如意画卷在甘陇大地上铺展开来。

量身定策让乡村底色更厚

e2a46e86cebf88a021e6b0bd4e277f2e.jpg

“以前泥巴路、臭旱厕,哪敢想环境能像现在这样美。”漫步临夏乡村,舒适惬意、自在随心的氛围扑面而来;乡村小路平整宽敞,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盛开的鲜花、农民的笑脸,与远山相互辉映。近年来,临夏回族自治州立足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编制完成751个发展类村庄规划,联合驻地央企力量,创新开展“庭院十改、村庄八治”,让“花儿临夏”像花儿一样美丽动人。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怎样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甘肃干部群众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我们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稳扎稳打,锚定目标,不换赛道。”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金泉的话掷地有声。作为曾经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甘肃打赢了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建设和美乡村的新任务,甘肃清醒地认识到,本地多样的地貌和气候虽是客观制约,但更是不可多得的特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与浙江等东部地区存在差距,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更需要因地制宜。

——站在甘肃的土地上想甘肃的事。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超越发展阶段、不刻意拔高标准,灵活运用浙江等地经验,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和美乡村。

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动下,甘肃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各民族团结奋进和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陆续出台《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计划》《甘肃省“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等重磅文件,创新提出“8大行动”、“7大工程”,明确了甘肃和美乡村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分类规划是关键一招。甘肃地域辽阔狭长,自然条件、生态基础、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一种模式无法“打天下”。做好定位和规划,下好建设和美乡村的“先手棋”。

综合研判村庄产业发展水平、人口变化趋势,甘肃将全省分为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区、甘南高原五大区域,将全省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撤并搬迁和“看不准”5种类型,引导乡村科学编制规划、促进特色发展。

“今年我省一号文件提出,在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布局上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重点和优先序。我们不片面追求和美乡村建设快速全覆盖,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和美乡村创建行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文瑞表示。

——示范引领、抓点带面,政府投资撬动社会参与。“钱袋子”不宽裕的情况下,乡村建设的资金人员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在和美乡村创建中,甘肃提出由“点”带“面”,以示范村引领带动整体创建。

创建之初,甘肃就确定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资金投入模式。2021年以来,省级统筹安排“5155”乡村建设行动奖补资金、和美乡村补助资金,并统筹使用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部协作等项目资金。和美乡村建设中,政府负责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把宝贵的财政资金投入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设施建设;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参与相关项目的实施维护和长效管理;充分用好驻地央企、省属企业以及多种社会资源,形成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共建、共创、共享的良好局面。

塑形提质让乡村“味道”更浓

“村上干部们帮我清理了门前堆着的杂物,政府还给补贴了些钱,把土房改成了砖房,等孩子们回来时就能住上了!”家住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的李奶奶说。“厕所也比之前干净多了,粪污还可以发酵拉到地里给中药材当肥料用呢。”

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将有限资源产出最大成绩,是甘肃开展和美乡村建设一直以来的首要原则。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甘肃坚持“先洗脸再化妆”,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等最基础的事抓起,集中力量优先推进、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就拿改厕来说,甘肃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在通渭县,根据当地冷凉少雨的气候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农户原有旱厕结构基础上升级为积肥式卫生旱厕;在平凉市崇信县,采取管道深埋、统一建设化粪池等技术模式,将农户旱厕改造为防冻节水型卫生水厕,并将粪污统一收集处理,为苹果种植提供肥料;在定西市临洮县,水川区村推广节水型水冲式卫生厕所,山坪区村推广传统阁楼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等旱厕改造模式。

“我们创新开发‘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平台’,构建了全省农村数字化基础档案库,探索推行‘一户一码’,农户扫码后可以进行一键申请、一键清掏、一键报修等操作,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农户提供简单、快速的厕所管护服务。”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促进处副处长康凯介绍。

253d14949da32c7548f343fad9964b21.jpg

定西市临洮县太石镇后地湾村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甘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任接着一任干:从2013年到2019年,集中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集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2018年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21年起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1年同步启动“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2024年以来深入实施以改厕、改路、改水、改房、改电、改气、改厨、改院为重点的“八改”工程——十多年来的不间断加力推进,让千万陇原乡村发生了沧桑巨变。

陇原乡村之美,美在生态底色、美在田园本色、美在乡土特色。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甘肃既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确保乡村的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又将各地不同的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不搞大拆大建,留住乡风乡韵乡愁,让乡村更有韵味。

“古泉、古树、古宅是我们村的三宝。”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党支部书记朱红顺说。走进赵湾村,两棵上千年的古槐树矗立在村道两旁,根深叶茂,苍翠遒劲。赵湾村充分利用“三古”资源,确定“以古为脉、以槐为媒”的保护开发思路,打造“古槐文化”公园,修缮村中的百年老宅,为老百姓们留住了乡愁。

甘肃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一片红色土地,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璀璨闪耀。近年来,甘肃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保留乡土韵味,留住田园乡愁:张掖市甘州区确定“塞上江南、戈壁水乡”风格,肃南县彰显裕固民族风情;甘南州从“全域无垃圾”到“五无甘南、十有家园”,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村庄建设协调并进;金昌市围绕做好城乡一体化文章,“做精一步、做细一段、做亮一片”,在微改造、精提升上下功夫;武威市将马头墙、街门楼、郡望匾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村庄建设,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从补齐基础到彰显特色,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甘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方法论一直在更新。截至目前,甘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42.24%,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94.6%的自然村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覆盖,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良好的人居环境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生活空间,也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点。

兴业强链让乡村动能更足

“马上要出菇了,今年的香菇品质格外好。”庆阳市西峰区官寨乡司官寨村党支部书记高虎摘了一朵香菇说,“黄土高原的夏秋时节特别适合生产食用菌。2022年我们村根据全市提出的‘种-养-菌’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选择了低耗水品种的香菇作为主要品种,利用村内闲置土地盖起了香菇大棚,并将废弃菌棒加工成生物质燃料。一个标准香菇大棚一年能给群众带来利润3万元,在香菇基地务工一年收入也能达到8000元。”

寒旱是一把“双刃剑”——是客观限制,更是特殊资源。甘肃深深知道,特色富民产业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内在支撑。陇原大地上还有不少农业山区村,在和美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又将怎样找准资源禀赋、发挥优势特色?

近年来,甘肃充分挖掘本地气候优势,发扬高寒干旱农业蕴含的绿色有机特质,全力建设“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和25个集中连片产业带,探索出了一条“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产品-甘味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如今,甘肃的玉米制种、高原夏菜、中药材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为甘肃农民打通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为了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山,甘肃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更多资源路、产业网伸向陇原乡村的各个角落。近年来,甘肃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到96.3%。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大力疏通产业振兴的“毛细血管”。

寒旱农业仿佛是打开甘肃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一把钥匙。一通则百通,甘肃深入且具体地安排各类村庄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又打出一张“王牌”——依托特殊自然生态环境,发展农文旅产业。

据统计,甘肃70%的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多姿多彩的生态底色和深沉厚重的农耕文明交织,让甘肃意识到,想要在和美乡村建设和农民致富上另辟蹊径、出新出彩,不仅靠土特产,还有待挖掘的农文旅宝藏。近年来,甘肃下大力气唤醒沉睡在陇原乡村的美丽风景,打造特色文创产品,让“和美乡村”催生“和美经济”。

地处西秦岭南侧大山之中的陇南市康县,青山连绵、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生态优势明显。但多年前的陇南农村,山大沟深,脏乱差问题突出。康县系统推进山水自然美、乡村整体美、产业品质美、城镇精致美、社会真善美的“五美康县”建设,从改善人居环境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探索出了脱贫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康县模式”,并随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关注。

ada513fb39ceb1cfae01c0d972534b19.jpg

深挖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持续在特色富民产业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近年来,甘肃打造了1270个乡村旅游专业村、3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达25%以上。一批批农创文旅、网络直播、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新业态新模式如星星之火,逐渐成长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大美陇原上,农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服务润心让乡村生活更美

擀饺子皮儿、包韭菜鸡蛋馅儿,走进崇信县柏树镇木家坡村幸福食堂,厨师谢玉娥正在案板前忙碌着当天的晚饭。“我也是本村人,家里还有小孩要照顾,我便到这食堂来给村里的老人们做饭。不仅方便了他们吃饭,我也能挣出生活费来。”近年来,崇信县持续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展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幸福院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切实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面对村庄点状分布、村民居住分散的现实情况,甘肃在解决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时因需施策、因村制宜,明确村域公共服务设施选址、规模、标准,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电商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将敬老孝亲、邻里互助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公共服务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让便捷公共服务和精彩文化生活成为陇原人民的“生活标配”——陇南市宕昌县把村里的闲置房屋改造成“幸福食堂”,通过政府补一点、村里筹一点、企业捐一点、农户掏一点的方式,建立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的长效机制;金昌市金川区设立村级“孝善基金”,为村里的老人提供“四个一”,即每周打扫一次卫生、每两周洗一次衣服、每月理一次发、每半年发放一次生活必需品服务,每位老人每天在互助幸福院吃饭只需交5~6元成本费,不足部分由村集体买单……

与此同时,甘肃深入挖掘陇原乡村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相结合,在提升农民精神面貌上下功夫,让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按照‘就近、就便、就熟’原则,由党员包联多户群众,做到‘进群众门、结群众亲、解群众忧’;我们还依托庭院、阳台、院坝等多个社区空间,打造邻里议事、交流空间,建设邻里和睦的共治场景。”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河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光祥说。

据介绍,天祝县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行“三委治村、六会理事、两级自治”,创新“支部带动、党员行动、党群互动”工作模式,推广“一碗烩菜办丧事”,合理界定红白喜事办理标准,大力推广“一条板凳法”等16种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让乡村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和谐家园。

0630d41f6206ddb5c4513ed376aaa74f.jpg

近年来,甘肃正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迈出坚实步伐。当前,甘肃全省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4%,90%以上行政村实现5G网络覆盖,农村供电可靠率、行政村通互联网比例均达100%,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行政村覆盖率43%,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420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放眼陇原大地,和美乡村建设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甘肃乡村正在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奋力书写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陇原新篇。

来源:微观三农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