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科技赋能马铃薯产业升级
在临夏这片热土上,马铃薯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然而,长期以来,品种老化、病害威胁、种薯推广不足、技术到位率低等瓶颈,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临夏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临夏试验站”)直面挑战,以科技利剑破局,为民族地区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聚焦品种革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面对主栽品种老化单一、抗逆性减弱的困境,临夏试验站将品种选育作为突破口。自主培育的“临薯18号”以其优异的适应性、抗晚疫病能力和稳定高产表现,迅速成为田间主力,赢得了“耐瘠薄、产量高、品质好”的市场口碑。与此同时,被誉为“潜力新星”的“临薯19号”在多点试种中表现抢眼,其卓越的抗旱抗寒特性,为应对复杂气候条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效纾解了品种退化带来的产业风险。
强化技术集成,构筑“全方位”防护网
针对晚疫病频发、栽培技术粗放等问题,临夏试验站大力推广绿色综合防控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打出“抗病品种+轮作倒茬+生物防治”的组合拳,构建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积石山县安家湾村富民合作社负责人马成明对此深有体会地说:“今年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生物防治,田里几乎不用打农药,成本降了,马铃薯更健康了!”同时,集成水肥一体化、高垄覆膜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推动良种繁育,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破解脱毒种薯普及率不高的难题,临夏试验站着力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今年,临夏试验站新建示范基地7个,总面积达3000亩,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重要支点。东乡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章文江指出:“示范基地不仅让农户看得见成效,更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有效提升了良种覆盖率和规范化种植水平。”
凝聚团队力量,激发“内生性”动力
支撑产业突破的,是临夏试验站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从1959年建所至今,六十余载薪火相传,如今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科研人员继续扎根田野。青年科研人员张志伟道出了心声:“我们要用科技为乡亲们多种出‘金豆豆’。”这支团队已累计育成20个马铃薯新品种,构建起从种质创新到示范推广的全链条科研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
通过系列创新举措,临夏试验站正推动马铃薯产业向标准化、良种化、高效化加速转型。随着4套关键技术方案的深入实施和5个新品系的持续选育,临夏马铃薯产业正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编辑: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