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四个方面发展新态势
8月26日,从全省中药材产业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我省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发展新态势。
一是规模化产业布局基本建立。中药材产业在政策持续扶持下,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全省已形成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四大优势药区,规模化种植态势已基本形成。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65万亩、产量13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440亿元,与“十三五”初的2016年相比,分别新增29万亩、15万吨、27亿元,增幅分别达6.7%、12.6%、20.2%。全省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个、20万亩以上的县有2个、10万亩以上的县有8个。大宗道地品种当归55万亩、党参70万亩、黄芪65万亩、甘草25万亩,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5%、60%、50%、20%;地产品种柴胡和板蓝根产量分别约占全国产量的40%和65%,规模优势明显。
二是加工能力逐步提升。近年来,我省中药材初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定西、兰州、陇南等市。2019年,全省中药材产业重点龙头企业226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88家;全省中药材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000多家。全省获得国家GMP认证的中药材加工企业40家;以中药材饮片加工为主的初加工企业171家,年加工中药饮片60万吨,加工产值200亿元。加工方式已由传统的拣选、清洗、干制、切制、包装等方式,向中药材精制饮片、配方颗粒、浸膏提取、挥发油萃取等精深化加工领域转移。定西“扶正”“一方”“岷海”、陇南“佛仁”、兰州“和盛堂”等多家中药材精深化加工企业不断壮大。
三是仓储物流优势初步形成。全省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渭源渭水源、会川和岷县当归城等5个规模较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和“全国中药材信息发布中心”,与安徽亳州、广西玉林、成都荷花池、河北安国等国家级中药材市场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全方位提供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现有“惠森药业”“中天药业”“甘肃当归城”“康美”等千吨以上大型仓储企业35家,静态仓储能力100多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200万吨以上,交易额250亿元以上,成为我国北方中药材主要集散地。
四是品牌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全省有8处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AP 基地认定;有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定。岷县、陇西县、渭源县、礼县、西和县被中国农学会分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大黄之乡和中国半夏之乡,民乐县被农业部授予和中国板蓝根之乡称号。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武都红芪、瓜州枸杞等18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岷县当归、古浪黄芪等6个中药材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全省有5个中药材区域品牌、15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岷县当归”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岷县当归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已通过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验收。
编辑:庞小强